电影《被解放的姜戈》中,有一个黑人管家,白人把他当狗一样看待。他却在其他黑人身上找到了优越感,对待同族比白人更凶残。
现实生活中,很多出生农村的人最看不起农村人,这样的人是不少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类情况呢?
西方心理学家曾对新教徒进行了一番研究,结果发现:许多皈依不久的新教徒,竟然比老教徒更加虔诚。“皈依者狂热”的国家,新冠疫情爆发时,韩国的宗教领袖丝毫不畏传染,站在街头高喊“哈利路亚”。
搞笑背后,是基督教在韩国的渗透。韩国在信仰上帝方面亚洲第一,海外传教的热情竟然远超英法德等国,高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
著名媒体人闾丘露薇,是另一个皈依者的典型。这位上海复旦大学的高材生,嫁给了一个香港青年,获得了香港的身份。她有许多经典的言辞,比如“中国式过马路”和“纽约式过马路”。前者闯红灯为素质低下,后者闯红灯则闯出了风格,代表了灵活和效率。外国记者偷拍中国军事禁区时被驱逐,她站出来要求中国对美国开放军事禁区。得知同行在美国采访时,因为踩到警戒线被丨警丨察驱赶,她发文称赞美国丨警丨察“执勤的专业”。
我们中国人叫这样的人叫什么哈巴狗,为了一口吃的什么没有良心的事都能做出来。
有一天,我在深圳的公交车上看到一个黑人,他一直给我解释,他是美国人,并拿出护照,现在我才明白,他怕我看不起他。
身份是很多自卑的人最后的遮羞布。
情之所系
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仍然中国心。不可否认,也有许多华人对故国饱含真情。杨振宁的事迹广为流传,他本人还恢复了中国籍。与他一起共获诺奖的李政道,虽然加入了美国籍,同样对中国一片炽诚。改革开放后,他在1979年回国讲学,目睹到中国科学人才断档的情况后忧心忡忡。靠讲座只能改变少数人,必须让一批年轻人到美国去系统学习,当时的意识形态还很浓厚,外国学子想到美国读研究生,必须先通过GRE和托福考试。内地根本就没有这两种考试,这也就意味着没有机会到美国大学深造。李政道因此想出了独特的CUSPEA项目(中美联合培养物理类研究生计划),希望美国用特珠的方式录取中国的学子。他充分利用美国的人脉,一个大学一个大学地游说,终于在第一年获得了 53所美国大学的支持。后来的CUSPEA项目得到了有效运转,从1979年到1989年,共有915名学生赴美深造。其中很多人成了著名的教授和科学家,回国后成为筑国的栋梁。不仅如此,李政道还在1985年倡导成立了中国博士后流动站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在1986年获得意大利的经费后,创立了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无论是杨振宁还是李政道,他们的故事都让人感动。但是,我们也必须认清一个道理:当一个人加入美国国籍后,他首先效忠的是美国。除了少数皈依者狂热的分子外,多数一代移民对故国深情。但二三代移民,没有感情纯属正常。比如钱学森的侄子钱永健,1952年出生于纽约。他后来也成为了一代大家,斩获了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当时很多国人看到新闻后心潮澎湃,钱永健则明确地说道:“我不是中国人,我是在美国长大的。”这句话听起来很冷酷,但没有一点漏洞。他出生于美国,上的是美国的学校,听的是美国的歌曲,交的是美国的伙伴,当然更认同美国的身份。
很多人在创业中不明白一个基本的道理,对你没有信用,没有情感的人,再有本事没必要搭理,因为他压迫你的时候,你连反抗的能力都没有。
为什么很多抱大腿的人一辈子没有出息?因为他没有自立精神,骨子里没有自强奋斗的勇气。社会永远不会像表面看的那么自由和风光,个人,企业和国家都一样,有些苦,必须自己吃。
只有真正的朋友,才是自己创业路上真正的伙伴,科技是一个藏在影子里的怪兽,悄悄吞噬着许多传统的文化。迥异于以往的生活,自然也培养了与过去大不相同的认知。古人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现在丁克家族大行其道,多数人的思想早已转变,生养小孩这事不能强求。以前老一辈所讲的叶落归根,现在还有多少年轻人信奉?挫骨扬飞在古代是最恶毒的惩罚,但现在把骨灰扬在大海里,分明是一种浪漫。国人思想尚且如此剧变,更何况从小在外接受教育的华人?可笑的是,一些人还蹭海外华人的热点,甚至闹出了华人女婿的闹剧。中国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很少,但是我们有很多获得诺贝尔奖的女婿。
情感是不能强求的。
朝鲜战争时期的美籍华裔军官吕超然吗?面对志愿军的包围,他大喊:“别开枪,我是中国人。”重情的志愿军不会误伤“同胞”,但对方哪里是什么同胞。战场之上,最忌迟疑,美军趁机展开了反击,一些志愿军因此丧命。讽刺的是,吕超然因为这种战绩,被授予海军十字勋章,后来还成了美国第一位华裔军官。所以,对待海外华人应该保持清醒,不必过分的热情,更不宜盲目地引以为傲。真正热爱中国的,我们张开双臂欢迎。那些内心鄙视中国的,我们冷眼旁观即可。
生活中,工作中,创业中认清谁是真正的朋友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