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5-06-24 22:15:06
最近一段时间与许多人谈论民族问题,虽然说不上是舌战群儒吧,但总是被群而攻之。
论题是满清是不是中国朝代,很多人说:不是,那是中国的亡国史。
记得我的这篇文章的开头是这样写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中国境内各个民族所共同创造的历史。对于这个观点,我相信大家都能接受吧。
对,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璀璨的,它是中国各个民族所共同创造的,而非华夏史。
于是,很对人又对我说,那当年如果日本灭了我们,我们是不是也要承认它是一个中国朝代呢?
满清和日本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中国古代的战争多为民族与民族之间的战争,说白了就是内战,而非国与国。明成祖在东北设奴儿干都司,这样的政府机构,直接来统治女真人,也就意味着,在明朝,实际上女真人就是朝廷的一部分。当然,也是大明的一部分,是中国的一部分。后来女真人造反,大明军队打着的旗号也是平叛。所以鄙人才说,那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内战怎么会有亡国史,只是一个朝代顶替了另一个朝代,一个政权顶替了另一个政权。
许多人认为自己是汉人,自然而然的站在汉人的角度上去看,觉得那时候,汉人被异族统治了,那就是亡国。当然,确实是亡国。可那也只是明亡国,是华夏民族的亡国,而非中国亡国。
因为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即便它是以汉族为主,但“汉人”与“中国人”,“华夏”与“中国”之间也不能划等号。
当然,除了那些不理解民族和国家特性的人外,还有很多人还举例,清朝人刚入关的残暴统治来说明,鄙人数典忘祖,人家曾经在历史上屠杀你的同胞,你还承认人家。
对于,这种观点,我只能说是匪夷所思。
它是不是一个朝代和它有没有搞屠杀,有半毛钱关系?
日期:2015-07-04 13:53:52
二月十四日,任圜率军攻打剑门关,然后用了十余日席卷整个西川。
当日,唐军七十日灭蜀,康延孝自恃劳苦功高,战必胜,攻必克,但如今看来,皆是因为对手的实力太差了罢了。
二月二十七日,任圜带大军抵达汉州,正与康延孝率领的前来救援的部队遭遇。任圜令董璋用东川投降过来的老弱病残抵挡康延孝的前锋,然后把精兵埋伏在后。康延孝击退东川兵后急忙追杀,遇伏兵突起,顿时失了方寸,忙败回汉州,闭关不出。
而与此同时,在孟知祥的号召下,西川各路人马也都在向汉州靠拢,孟知祥本人也亲自从成都率军前来,与任圜联合攻打汉州。
唐军在任圜的指挥下将汉州城围了个水泄不通,经过十余日的攻打下,汉州城防也终于开始出现松动。再加上粮草不济,大多蜀中士卒纷纷开始出逃。
三月九日,任圜在汉州城外的金雁桥摆下阵势,并四面放火,意图做最后的总攻。汉州城防已不能再守,于是,迫不得已的康延孝只好领兵出战。
两军在金雁桥相战,康延孝不敢恋战,随便比划了两下,便匆匆忙忙带着十几名骑兵向绵州方向逃去,但没跑多远,就被唐军先锋何建崇追上生擒了。
在打倒了***武装份子康延孝后,唐军就着在汉州城外放的火,大开篝火晚会,三军痛饮庆功酒。
任圜、董璋、孟知祥,以及刚刚立下大功的何建崇悉数在场。极具讽刺意味的是,当酒宴开到一半时,几位大佬突然心血来潮,还把身在囚车之内的康延孝给带了上来,一同饮酒。
孟知祥更是亲自倒了一酒递给康延孝,然后问道:“您刚从梁朝脱身归顺,平定汴州,节制陕郊,最近又领前锋,平定蜀国,回朝廷之后,授爵封官,自是不在话下。无奈你急躁怨愤,自毁前程,最终进了这辆囚车,你这样,谁又会怜悯你?”
接过这杯酒,康延孝的心中五味杂陈,遥想数月以前,他站在成都城下,与李继岌、郭崇韬二人同入成都,居功至伟。然而,此时却已是阶下之囚。
“或许是天不助我,命该如此吧。”
康延孝无奈的摇了摇头。
“对于官职,我早已满足。我只是不明白,为什么像郭公那样的佐命元勋,辅助皇帝成就大业的人,并没有犯下什么罪行,却全家被杀;西平王背弃梁朝,举族来投,辅佐皇帝不遗余力,为什么最后也落得与郭公一个下场?”
端着这杯酒,康延孝一饮而尽,众人默然不语。
“既然皇帝想要飞鸟尽,良弓藏;既然郭公与西平王都在所难免,那我回朝廷去,还怎么能保住头颅?”
“天意弄人啊……”
这里再顺带交代一下吧,任圜回师与李继岌汇合,走到凤翔时,洛阳方面的向延嗣带着诏书来,下令将康延孝就地处死了。
日期:2015-07-04 14:03:27
因为康延孝的关系,所以李继岌的征蜀大军在蜀中足足耽误了两个月,这是致命的两个月。
在这两个月中,首先是皇甫晖和赵在礼在贝州率先造反,继而又延续到了魏州。李嗣源率军平叛,结果被逼的走投无路,只好也站到了朝廷的对立面。而就在这岌岌可危的时刻,阴谋颠覆政府的郭从谦在洛阳及时发动兵变,结果了李存勖的性命。
消息传到兴平时,由于太过突然,李继岌竟呆住了,因为向延嗣刚从洛阳带来处死康延孝的命令,这才过去几天,怎么就发生了这种事!
父亲没了,母亲不知所踪,洛阳已然属于李嗣源了!该怎么办?
留下来?
退守凤翔、兴元,倒是可以。只不过,征蜀大军中大部分人都是河朔、汴、洛人氏,离家已有大半年,思乡心切,估计他们不会同意,搞不好就会哗变。
那继续东进?
可以目前的形式来看,估计李嗣源不会同意吧。
在对待诸王的问题上,李嗣源的态度一向都是沉默,既不授意,也不指挥,所有的事情都是由手下人自行解决,爱怎么办就怎么办。
但是,在如何处理征蜀大军的问题上,李嗣源却下达了旨意。在李继岌还在兴元时,石敬瑭就已经率军驻扎在了陕州,而在李存霸被晋阳的军士们给做了后,李从珂也率军进驻到了河中。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是李嗣源在堵截李继岌的归路。李继岌虽然还是个孩子,但却并不简单,眼睛更不瞎,自然也知道李嗣源的用意。
只不过,是去是留,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当然,这样一个孩子,做这样一个两难的选择,也确实是有些为难他了。
于是,李继岌只好又率军退居凤翔,打算从长计议。但在凤翔的日子并不长,因为岌岌可危的形式已经容不得他再慢慢思考了。
而这时,一直扮演者李继岌奶妈角色的宦官李从袭则建议,现在情况是祸是福还不可预测,后退不如前进,魏王不如尽快东进,以救内难。
对于李从袭的建议,李继岌并没来得及详加思考,因为此时拒守凤翔的征蜀大军已经到了哗变的边缘。
于是,在凤翔短暂逗留了几天的李继岌又开始率军东进了,他的下一站是渭水。
当然,也是地狱。
渭水河畔,春日里的阳光洒在波光粼粼的河面上,岸边野草繁茂,野花盛开,绿茵茵的柳树也依偎在河畔,不时的迎风招展。此情此景,正好比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与好风光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李继岌无比糟糕的心情,因为当他率军来到岸边,正准备渡河时,他竟赫然的发现,这河上的浮桥居然凭空消失了。
这……这是怎么回事?
日期:2015-07-04 14:18:16
事情还要从十天前说起,那时李继岌刚过兴元,他的下一站是兴平。而就在李继岌前脚刚走,兴元节度使的府衙门口就来了一个人。
这个人神色匆匆,是从西都长安而来,在禀明身份之后,这个人很快就被带进了内堂。
新上任的兴元节度使名叫张筠,以前跟过时溥,后来又投靠后梁。李存勖灭后梁后,此人及时投降,并在去年入选了郭崇韬的征蜀大名单。在征蜀大军中一番酱油之后,他成荣升,成了新一届的兴元节度使,多年媳妇总算是熬成了婆。
当然,仅仅是熬成婆,对于张筠来说,还并不能够满足。因为现在,他有了很多人都羡慕的平蜀经历。而且,一路之上对未来帝国的主人李继岌,他也是极力的讨好和巴结。
有了这傲人的资历和后台,所以这些天,张筠的脸上总是挂着微笑,直到今天,他见到了那位从长安来的人。
“大人,这是我家留守大人给您的秘信。”
这里要介绍一下,代理西都长安留守一职的人,不是别人,正是这位新任兴元节度使的弟弟张挕�
接过信来,上面写着“吾兄亲启”,张筠连忙打开。信中,张捑吐逖舯洌约袄钏迷匆丫喙皇露愿绺缃辛讼晗傅男鹗觥2⑶遥艗还仔细分析了当下的形式。
现在,诸王皆殒,几位皇子又不知所踪,皇室一脉只剩魏王。数日前,石敬瑭和李从珂已经进驻到了陕州和河中,他们显然不是专程来做拉拉队,迎接魏王的,恐怕是另有所图。
“兄长,这个时候最怕的就是站错队,我兄弟二人,从时溥到朱梁,从朱梁又到大唐,每次都是你拿主意,你说这次我们该怎么办?”
看完这封信,张筠顿时吓的脸色苍白,洛阳的变故着实是让他吃了一惊,甚至半晌都说不出话来,定了定神后,才提笔写了回文。
“断渭桥,拒魏王。”
应该说,这是一个只要不脑残,就都能选对的选择题,张筠的选择无可厚非,毕竟李继岌终究还是个孩子,即使再怎么精明也斗不过李嗣源。
更何况以目前的形式来看,平蜀大军在失去了康延孝和留下董璋镇守东川后,实力也是锐减,只有任圜一人,根本不可能是石敬瑭和李从珂的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