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4-11-11 17:52:42
由于后来唐太宗李世民是靠着杀兄逼父而夺取皇位的,因此,在他登基之后,他自然对自己继位的合法性是非常在意的,成书于贞观群臣之手的《高祖实录》、《太宗实录》,为了体现太宗继位的合法性,就大肆渲染李世民在太原起兵以及武德年间的功绩,刻意贬低、抹杀其父李渊、其兄弟李建成、李元吉的功劳,不惜把父兄描绘成贪色好酒、碌碌无为之徒,然而,谎言终归会露出马脚。正因为如此,人们反而觉得李世民是弄巧成拙,不仅对史书中描写的李渊、李建成等人的表现感到怀疑,而且对李世民的种种表现也怀疑起来了。在太原起兵阶段,正史把李渊的太原起兵说成是李世民一手策划的,李渊并不知情,《资治通鉴》甚至说,李渊曾对李世民表态道:“吾一夕思汝言,亦大有理。今日破家亡躯亦由汝,化家为国亦由汝。”无非是暗示李唐的建立全是李世民的功劳,现代史学家普遍认为这些记载都是虚构的,李世民在太原起兵时年仅二十岁,并无多少从政经验,可以说太原起兵全是老谋深算的李渊统筹策划,李世民仅仅干了些具体工作;接下来的西河之战,李建成、李世民统领部队,但李渊鉴于“吾儿少年,未之更事”,在军中委派刘弘基、殷开山和温大有辅佐,很难说李建成和李世民掌握了战场的实际指挥权;西河之战后,李渊分军为二,以李建成为左领军大都督,给其配备了长史陈演寿、司马马元规;以李世民为右领军大都督,给其配备长史柴绍,后改为长史殷开山、司马唐俭,因此,李建成和李世民其实也并没有独立的军事指挥权。第一次浅水原之战,唐军失败在于轻敌,史书以李世民患疟疾为名,把战败的责任推到长史刘文静和司马殷开山身上,这当然是替他开脱,但依当时的情形分析,不仅深沟高垒不与薛举交手的策略是李渊早已定好了的,而且战场的实际指挥权也应该是在刘、殷之手,第二次浅水原之战的情况大致也是如此。消灭刘武周之战,史书称李渊曾产生了放弃并州的打算,是在李世民的强烈要求下才下定了夺回并州的决心,对此,也是令人怀疑的;这场战役统筹部署应当还是李渊,主要表现在:一是结好突厥,以巨大的代价换取突厥人的支持。二是决策以唐军主力前突至柏壁,扼住宋金刚与吕崇茂、王行本联络的咽喉,这一战略部署也应出于唐朝最高统帅部,而非李世民。李世民只是前线的执行者。不过,在随后的战斗中,李世民紧紧把握住战机,一举夺回了晋阳,他也不失时机地大力提高自己的个人威望,命人创造了《秦王破阵舞》就是一个突出的表现。洛阳之战的决策当然也是李渊,当唐军兵临洛阳后,李唐面临突厥、梁师都南下,窦建德态度暧昧,萧铣试图夺取巴蜀等不利因素,李渊运筹帷幄,分别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对突厥,以太子李建成驻守蒲坂、召回并诛杀亲突厥的前并州总管李仲文;对窦建德,先拉拢,令其拒不救援王世充,而是北上进攻李艺,继而,当窦建德提出让唐军退回潼关的最后通牒后,李渊又以围魏救赵之法,命并州军队东下滏口,威胁洺州,企图迟滞窦建德西进的步伐,当窦建德真的要来后,李渊又分别在武德四年二月和四月紧急增派妻兄左武候大将军窦抗率领三千精锐骑兵火速增援东都、益州行台窦轨率领巴蜀军队赶到洛阳;对萧铣,命令夔州军队大造战舰,引诱周法明归降,令萧铣自顾不暇;对王世充,除了主力直插洛阳外,又发兵从武关东下,包围了襄阳,拖住襄阳王弘烈,使其无法北上增援。即便是在前线,如此大规模的战役也不是李世民一人所能指挥的,辅佐他的有一大批文臣武将,主要有屈突通、封德彝、房玄龄、薛收等等。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