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5-08-17 11:00:24
【正文】
除了诞生一批诗词佳作这一“副作用”外,公卷、公荐两项制度基本没产生什么正面影响,它们的初衷是为了全面考察举荐贤才,减少单凭考试成绩决定取舍的弊端,但问题是执行出了问题,带来了更多的弊端。
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指望公卿大臣、社会名流们自觉自律、公正客观、不徇私情地推荐贤才基本上是白日做梦,这种合法的公荐制度为官僚权贵请托营私,大兴不正之风打开了方便之门,公卿大臣可以名正言顺、不遗余力地为亲戚、子弟吹捧扬名,彼此帮助,共同进步,从而使得权贵子弟在科举考试中占有较大优势,甚至不战而胜。
有时,主考官甚至在考试之前就已经根据“通榜”或“榜贴”预定了前几名乃至状元的及第人选,比如在大和二年(公元825年)的进士科考试中,录取的前5名都是通过请托、推荐或其他关系事先决定的。值得一提的是,这五个关系户中,第5名人选正是晚唐最著名的诗人之一杜牧。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寒门子弟即便是才华横溢,四处奔走,也很难得到足够的青睐和推荐,他们又无力改变现状,无奈之下,只能像唐朝诗人杜荀鹤一样,发出“空有篇章传海内,更无亲族在朝中”的感慨,除了痛悔自己投错了胎,没有一个高官权贵的老爹以外,就只能痛骂一下朝廷这不公平和不严密的科举制度了。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