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在艾奥瓦大学,有一名学物理的中国学生,他名叫卢刚,没有争取到奖学金。他对这一决定提起上诉,结果没成功。后来他也没有得到在大学教书的工作。10月31日,他进入物理系,开枪杀死了处理他的上诉的顾问、几个同学和旁观者,然后开枪自杀了。
当时在密歇根大学读书的一名研究生迈克尔·莫里斯注意到校园报纸上对卢刚的行为的解释几乎都是集中在对卢刚的品质的推测上——凶手的心理弱点(“脾气很坏”、“性格险恶”)、生活态度(个人认为枪是发泄不满的重要手段)、心理问题(“他是一个心理有点儿不正常的人,他使自己成功也使自己毁灭”、“他的心理问题面临着挑战”)。他问他的同学彭凯平,中国的报纸上对这起案件是如何报道的,中国的报道可能会大相径庭。中国的新闻记者强调原因,卢刚的行为一定与其背景有关。其解释都集中在卢刚的各种社会关系(“与导师的关系不好”、“与被杀的同学处于敌对状态”、“与中国人的群体隔离”)、中国社会给他造成的压力(是中国“尖子生”教育政策的牺牲品),以及美国社会背景的各个方面(在美国,公民可以拥有枪支)。
为了确认这些印象的准确性,莫里斯和彭凯平对《纽约时报》和中文报纸《世界杂志》对该事件的报道内容进行了系统分析。这个比较客观的过程表明他们最初的看法是正确的。那么对此因果关系的不同解释是不是应该认为只是沙文主义呢?美国的新闻记者谴责犯罪者,而这个凶手碰巧是中国人,而中国的新闻记者或许在保护他们自己的人,因而把责任归咎于环境因素。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