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4-04-02 10:58:45
105、改弦更张
官渡大败,让曹操元气大伤,虽然口头上还强调客观原因,但回到谯县的曹操亦开始进行反思,并着手采取措施,以亡羊补牢。
一是存恤阵亡将士家属。建安十四年七月,就在他发兵南下合肥的同时,他就下达了《存恤吏士家室令》,在该令中,他说道:“近来,部队多次征战,又遇到疾疫,将士们死亡在外,夫妻不能团聚,百姓流离失所,这岂是仁爱的人愿意看到的情形?也是不得已的啊。我现在命令对于阵亡将士的家属,如果没有家业无力生活的,县官要供应口粮,官吏要进行安抚,切实让我满意!”连年征战,令百姓流离失所,曹操对此也深感不安,确切写作年代不详、但极有可能是在此时创作的《却东西门行》就表达了他的这种情感:“鸿雁出塞北,乃在无人乡。举翅万里余,行止自成行。冬节食南稻,春日复北翔。田中有转蓬,随风远飘扬。长与故根绝,万岁不相当。奈何此征夫,安得驱四方!戎马不解鞍,铠甲不离傍。冉冉老将至,何时反故乡!神龙藏深泉,猛兽步高冈。狐死归首丘,故乡安可忘!”诗中表达了他年事已高,但统一大业尚未完成的苦闷心情以及豪情依旧的壮志情怀。
二是选用贤才。从曹操平定河北四州后,任用了大批冀州人士,尤其是在他担任丞相后,任命崔琰、毛玠分别担任西东曹掾,负责选用官吏。崔琰、毛玠二人是标准的士人,他们本人都非常俭朴、廉洁,在他们的引导下,曹操幕府任用了大量循规蹈矩的士人,社会风气也为之一变,天下士人为了能求得一官半职,无不以廉洁、俭朴为高。曹操本人也非常勤俭节约,在开始的时候对此也非常赞赏,但随着赤壁之战的惨败,曹操却说出了“假如郭嘉再世的话,不会令自己落到这步田地”的话来。郭嘉向来不修细行,在标准的士大夫们看来,不是一个合格的人才,曹操在当时这样说其实就已经意识到一年多来幕府用人政策上出现了偏差。从合肥回来以后,丞相掾和洽对曹操说:“天下之人,才能和品德千差万别,不可以一个尺度去衡量。一个人俭朴太过,对他自身来说未尝不可,但以此为标准去衡量别人,就会出现问题。如今朝廷上的舆论导向是:看到官吏身穿新衣服、乘坐华丽车子的,就说人家不廉洁;看到衣服破烂、面容不整洁的,就说他廉洁。致使士大夫们故意弄脏自己的衣服,把好衣服、好车马都藏起来不用;朝廷高官甚至还自备饭盒上班。移风易俗,贵在中庸,这是因为能够长远。如今,提倡一种勉为其难的苦行,即使勉强施行下来,也难以为继。古代教化的精髓在于顺人情,凡是一切违背人情的事情,都会产生虚伪的东西。”曹操表示同意。经过审慎的思考以后,到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年初,曹操就下达了第一道著名的《求贤令》,他在该令中说道:“自古受命以及中兴的君主,何尝没有贤人君子与他一起治理天下的?等到他们得到这些贤人的时候,甚至没有走出街巷,难道说是他们偶然遇到了这些贤人们了吗?还是因为君主们求贤的结果。孟公绰当魏国和赵国的家臣绰绰有余,却没有能力当小小的滕国和薛国的大夫,如果必须是清正廉洁的人才能重用,那么,管仲并不廉洁,如果不重用管仲,齐桓公如何能称霸?如今的天下是否有身穿粗布短衣、怀揣美玉在渭河岸边垂钓的贤士(指姜太公)?有没有与嫂嫂私通、接受贿赂而没有遇到魏无知的能人(指陈平)呢?我的部下们,你们要发现并向我举荐那些怀才不遇的能人,唯才是举,只看有没有才能,我将一一重用!”曹操的这一道《求贤令》是对崔琰等人用人政策的纠正,首次提出了唯才是举的标准,不论门第,不分贵贱,不看品行,只要有才能,这才是曹操要的。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