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體

正文 第106节

热门小说推荐

日期:2013-12-23 10:05:15

要说这件事,张居正的做法,对所谓的道义是错误的,对他个人和改革是大体没错。这些人一波接一波地拿祖制说事儿,拿夺情攻击他,你知道,并不是他们多信奉那一套,不过是对人不对事。

这些人就是奔着张居正去的。可张居正怎么就这么吸引仇恨呢?

大家都知道,根源就在于他的改革上,尤其是考成法。

考成法保证了张居正的权力够用,官员的效率够高。但是,它使得整个文官集团的利益严重受损。张居正把所有官员都放置在他个人的控制下,尤其是言官。

言官原本只需向皇帝负责,向外监察百官,而张居正竟打破了这一权力平衡。有趣的是,言官们为了避嫌,在夺情事件中根本就没出面,或说还没来得及出场。

因此,在官员们心中,张居正是前所未有的独裁者,他破坏了游戏规则。

张居正已经意识到了危险性,他违背了祖制,不可能再获得舆论的主动权;他毁坏了别人的既得利益,也不可能坐下来好好商谈一下。

所以,必须采取最快、最暴力的手段结束事件,否则,他将被第三波、第四波甚至更多的言论攻击,自己将完全掉在了众人的拷问之下,那样,做什么都晚了。

这就是整个事件,但我不关心这个,我要说的是张居正的变化。

以前在读《西游记》的时候,读到八十一回,忽然看见这样一个情节,快到西天了,唐僧病了,好像是发烧,按说不是什么大病,大灾大难都挺过来了,缓过劲儿来接着走就是了。可是过了三天,唐僧却打了退堂鼓,写好了一封信叫孙悟空送给唐太宗,说他不去取经了!

我当时就在想,怎么了这是?总共一百回,都走到八十一回了,因为一点小病却要放弃。后来反复地想,也经历了一些,明白了,这是一段心路,我们忽略了人性中的卑微和无奈。

如果你也曾长年累月地做过一件事,没人关注,不知结果如何,甚至不断磨难。那也能明白了,越接近终点,对自己的怀疑越大。在我们今天看来,张居正改革是一件无比光荣的事,他大权在握,敢作敢为,但他内心呢?

他四五年来艰辛努力,改了这个,革了那个,他试着采用较温和的办法使人们接受,可没有人同情,没有人理解,更没有人领情,他得到了什么?!

只有众人不断地找机会攻击他。张居正试着避让,甚至怀疑自己,但在夺情上,爆发了最大的冲突。

谁能知道他的难呢?

日期:2013-12-23 17:08:08

父亲去世,心里悲痛,官员们却趁机把他逼到了没有退路,连门生、同乡都可以背叛。那一次下跪是一次彻底的释放,他变了。

几乎所有书在评论张居正时都会这样说,他虽然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家,但他也贪污纳贿,行为不正,或说由于张居正刚愎独断,导致了他身后被清算。

这样给人的印象好像是张居正一边不正,一边改革,然后性格中有弱点,导致被清算。我告诉你,这是没正经思考过这一段历史的说法,忽略了一个心路的变化。

我不会说这样看似没错,又有两面性,实际上没有价值的官话。因为每一个历史人物的内心矛盾都不是一句两句话说得清的。张居正是一个好改革家,也是一个真实的人物。

是人,就不能一概而论;是人,就有最脆弱的时候;是人,就可能会变。

有句话说,如果一个很二的人,有一天他不二了,那说明他不高兴了。

张居正就类似于这种情况,这一次的变化对以后的影响极大。有人说,这么大个人,怎么这么点儿打击就变了呢?

下面,我就用长篇大论郑重地告诉你,人是会变的,可能变得自己都不认得自己。

人们想象中的什么天长地久,什么至死不渝、海枯石烂,那很苍白,别信口乱下承诺,没有什么是不会变的。你说你不会变,那是因为你经历得不够多,所面对的利益‎‍​诱​‌​惑​­‍不够大,遭受的打击不够重,就像历朝历代的皇帝都有父子兄弟残杀的事,他们原本也只是普通人啊。

如果我们站在张居正的位置上,手握巨大权力却有很多不确定性,面对天下人的非议却无人理解。这种改变,或许是一种社会的悲哀。

当然,不改本心者,那最好。

这种变化是保护自己,无可厚非。从前的张居正是小心做大事,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往后的他,恣意做任何事,是紧握全力、生活腐化。

因为他突然发现,以德服人固然值得称赞,但成本太高,并且,那已经不可能了。

有人用十分贴切的比喻形容了这之后的张居正,就像是隆庆末期的高拱。

还好,他们都一样,不灰心丧气,依然在用心做事。

我们马上会见识到的。

最近更新小说

最重要的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