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帝国时期的德国文化包含广泛多样、时常互相冲突的亚文化。其一方面是较为浮夸、乏味的“官方”文化。这种文化诞生于刚刚统一的社会,代表着要成为强国的热望。这种热望不仅仅表现在政治领域,而且表现在建立民族英雄的骑士塑像、建造雄伟的大楼、布置高大结实的家具、厚重的窗帘这些象征性的表达上。这是德国文化中的多愁善感和英雄主义的融合。与之相对的,是从不同视角对现代生活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们描写了在中产阶级生活虚浮的表面下,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矛盾和挣扎。特奥多尔·冯塔纳(Theodor Fontane)揭示了在不断变化的社会中,社会传统的背后充满了怎样的个人挣扎和家庭危机。而托马斯·曼(Thomas Mann)的早期作品《布登勃洛克一家》(Buddenbrooks)则描写了一个德国北部中产阶级家族几代人的衰落,刻画出了1835年到19世纪70年代德国社会和经济的复杂变化。《布登勃洛克一家》源于19世纪,其文学技巧都是当时小说中常见的,但布登勃洛克家族的最后一位男性——汉诺(Hanno),却逃避、否认现实世界,而这是20世纪小说中相当常见的描写。托马斯·曼的作品跨度一直到第三帝国时期,评述、反思了在德意志帝国和1918年后的德国中充满艺术的灵魂所遭受的压力。豪普特曼(Hauptmann)等艺术家揭示了人类在物质社会中悲惨的一面,即社会从“有机的”、传统的“社区”转向更为疏离、个人主义的“社会”(所谓Gemeinschaft和Gesellschaft的区别)。不光是这些富有想象力的作家,许多社会思想家也开始探索在此期间的个人和家庭生活的改变究竟有怎样的意义。许多学者特别关注在现代城市中漂泊不定的生活的意义。在视觉艺术方面也有重要的发展。“分离派”(secessionist)运动反对官方艺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还发出现了新的创作方式,比如印象主义和表现主义。建筑和室内设计领域也出现了更为雅致的青年艺术风格(Jugendstil),给当时主流的华丽浮夸风格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许多后来被认为是“魏玛文化”的事物,在一战前的德国,尤其是在世纪之交时期的一系列变化中就已经萌发。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