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历史时代从距今30000年直到距今8000年,延续了大约20000年以上,并且直接与农业文明的起源联系在一起。在伏羲时代,生态文化板块的平行互动异常频繁,亦即经过了剧烈的、短期的次冰期和次间冰期的多次转换。环境忽然冷和忽然热的若干次剧烈转换,推动生态—文化板块移动形成的剧烈互相撞击,刺激人类为求生存不断开发自己的智慧,同时也强壮了人类的体质。否则,当新间冰期亦即全新世到来时,人类就不会那样迅速地把握时机,在很短时间内发明创造了农业文明和游牧文明。历史只能在此前的积蓄中出现跨越式发展。伏羲时代奠定了全新世人类社会的发展。当然,伏羲时代只是我们中国人的称呼。关于这个时代,更准确也许应该称为前农业时代的狩猎—采集文明的最后积累时期。全世界的农业文明都是产生在这个时期之后。因此,伏羲时代是全世界普遍存在的重要历史时代。
日期:2013-06-15 15:52:56
关于中国近5000年以来的气候变化,竺可祯曾经有比较系统研究。后来学者大多以竺可祯的研究为基础作进一步阐述。郭郛、[英]李约瑟、成庆泰著《中国古代动物学史》说:“平均而论,亚冰期气温低于现代气温,平均约低3℃~7℃;亚间冰期气温高于现代约8℃~12℃左右。现在是属于第四纪大冰期中的一个相对温暖时期。冰期后,即大理亚冰期结束后,最近一万年中,挪威冰川学家曾作冰后期的近一完年来挪威的雪线升降图;中国著名气象学家竺可祯(1890~1974年)对中国近5000年来的气候史的研究:在最初2000年,即从仰韶文化到安阳殷墟文化期,大部分时间的年平均温度高于现代2℃左右,在黄河流域竹类生长良好,,西安半坡野兽中有水麞(河麂)(Hydropotes inermis)和竹鼠(Rhizomys sinensis),安阳殷墟除水鹿和竹鼠外,还有貘(Tapirus indicus)等,这些动物现在只见于亚热带,这是近五千年中第一个温暖时期。在殷墟遗址中还发掘出象的骨架,项下系有铜铃;殷墟出土甲骨文中有猎象的记录,更证明陕西、河南等地当时气候温暖。第一个寒冷时期,约在公元前1000~前850年(周代初期),《竹书纪年》记载长江及支流汉水于公元前903年和公元前897年(周孝王时)两次结冰,‘牛马死,江汉俱冻’,对当时的动植物的分布非常不利。第二个温暖时期,大致在公元前770~前481年(春秋时期),《诗经》常提到梅、竹亚热带植物;《春秋》提到山东鲁国冬季和春季无冰:‘春正月无冰’(公元前698年),公元前590和公元前545年也是如此。秦朝和西汉(公元前221~公元23年)气候也是暖和,当时的物候要比清初(1660)早三个星期。第二个寒冷时期发生在公元初~600年(东汉·三国到六朝时代):三国时代曹操(155~220年)在河南临漳铜雀台种桔(Citrus),只开花不结果:225年江苏淮阴淮河冰冻;晋代年平均温度比现在低1℃~2℃。第三个温暖时期在600~1000年(隋唐时期):650,669和678年,陕西长安无冰雪,梅树生长良好,751年秋,宫中柑橘结实150颗;桔橘只能耐—8℃低温,梅树只能耐—14℃低温,可见七八世纪陕西比较暖和。第三个寒冷时期,约在1000~1200年(南宋时期):11世纪初,陕西已无梅树,诗人苏轼咏杏花诗:‘关中幸无梅,赖汝充鼎和’;12世纪初,江苏、浙江之间的太湖冬季结冰(1111年),坚冰上可以行车;1170年阴历九月九日(阳历10月20日),北京西山遍地皆雪。第四个温暖时期,在1200~1300年(元朝):河南博爱,陕西西安和凤翔生长大面积竹林,表明气候转暖。第四个寒冷时期,从1400年(明末清初)开始,1329年、1353年江浙之间太湖结冰,1650~1700年间太湖、汉水、淮河结四次冰,1351年11月黄河出现冰凌,北京的家燕(Apus)‘三月尽(阳历4月末)方至,甫立秋(阳历8月6、7日)即去’,同现在的物候记载相比来去各短一周。中国历代用物候所测得的气温图可以和1700年来格陵兰气温升降图比较,两者可以互相参照,几乎是平行而一致。”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