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某年,江苏乡试,有位拄着拐杖的老秀才应考,挤在入场的人群中蹒跚而行,引人注目。主考官仔细打量这名老秀才,大吃一惊:这不是当朝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王鸣盛的父亲王尔达吗?他忙走上前劝王老秀才说:“老伯正当颐养天年,不必来吃这苦了。”王尔达正色说:“你错了,大丈夫奋志科名,应当自己取得,如果借着儿孙之福,自暴自弃,我深以为耻。”王尔达的这份执着在科举时代赢得了一片赞叹声。这片声音的背后隐藏着全社会对科举功名的尊崇和追求。清朝名臣曾国藩二十八岁时以第三甲四十二名的成绩考中了进士,应该说年轻有为,很拿得出手。但曾国藩却对此耿耿于怀,引为终生憾事。为什么呢?他嫌自己的名次太低了。
中国古代,科举引得无数读书人竞折腰,皓首穷经,孜孜以求,进而塑造了读书人的言行操守。科举不仅仅是读书人入仕的准入证、做官的敲门砖,还渗入官员的交往进退、宦海沉浮;它不仅仅让士大夫们沉溺其中不能自拔,还像是一张大网包裹住社会的方方面面。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