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民国军阀,不得不提及“北洋”。说北洋是各派军阀之母,一点都不过分。很多派系和军阀个人,都是脱胎于北洋。
北洋的兴起,是清朝在外交上不愿意外国与自己平起平坐的结果。同治初年(1862),清政府设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却让外国人去和地方官交涉:一个是南京的南洋大臣(两江总督兼任),一个是天津的“三口通商大臣”。后者负责烟台、天津、营口三个口岸的洋务事宜;前者负责上述三个口岸之外的其他口岸的洋务事宜。几年后清政府裁撤三口通商大臣,所有洋务、海防各事宜划归直隶总督兼管,颁发钦差大臣关防,称“北洋通商大臣”或“北洋大臣”。当年恰好是李鸿章调任直隶总督,此后他占据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职位长达二十八年之久,专办清政府外交,兴办北洋海陆军,并大力兴办近代事业,致使北洋大臣地位不断提高,职权不断扩大,势力远远超过本来地位与之对等的南洋大臣。在李的努力经营下,其活动范围迅速扩大,总理衙门办理每一件事几乎都要向他通报,听取他的意见和建议,许多驻外外交人员更是经常向他汇报,听取他的指示,李已俨然成为国家外交全局的主持人。
李鸿章是清朝内部思想开明的官僚之一,最早萌生了学习西方,训练新式陆军的想法。距离天津六十余里,有个小镇叫新农镇。李鸿章调自己的淮军周盛传所部“盛字营”在镇子上屯垦,凿川引水,经营了近二十年。甲午战争爆发后,盛字营北上作战溃败,编制不在,营房还在。新农镇慢慢荒废了。大沽至天津的铁路修通后,新农镇成为其中的一个小站。也就是在甲午战争中,又有一支淮军开拔来了镇上。这便是长芦盐运使胡燏棻编练的“定武军”。说来也奇怪,新的队伍入驻后,通过铁路来往的军事和商贸活动与日俱增,小镇迅速恢复繁华并壮大起来,以至于后来人们忘记了“新农镇”的本名,干脆称它“小站”。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