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悲剧中有他身不由己的因素,但真正的悲剧根源是他缺乏果断的魅力,忠贞而不敢引决,叛逆又不能彻底。张邦昌的悲剧既有社会的因素,也有性格的因素,既是历史的,也是个人的悲剧。
张邦昌称帝的丑剧就这样谢幕,共三十三天,结局并不悲壮,却是那么优雅和彬彬文明。但是,这丑剧的尾声就不同,报应他的是无情的攻击和残酷的镇压。
在中国历史激烈的政治斗争中,你一朝成了政治路线的绊脚石,即使清白无罪,专制政治尚可给你一个“莫须有”的罪名,何况张邦昌的污迹斑斑,易姓建邦三十三天,严重触犯中国士大夫的精神操守,其叛逆不道已是罪无可赦,他必然难以在宋的政坛上立足,其结局必是粉身碎骨、臭名昭著。这是不言而喻的事实,只有傻呆呆的张邦昌才自信无辜和清白,心存希冀,以为专制政治会对他温情脉脉。结果事与愿违,等待张邦昌的历史审判却是四个字——臭名昭著。
天会五年(1127)五月初一,宋康王赵构在南京即皇帝位,张邦昌率百官称贺,同一天,元祐皇后在汴京撤帘。此时的赵构政府简陋,张邦昌尚有余热,保持首相的官衔,五日一赴都堂参决大事。
南京不久就舆论风起,对受金国伪命的诸臣颇有微辞,在舆论压力下,伪朝人物纷纷引退,不敢大出风头。赵子崧不久乘势上表,请求对王时雍等十大卖国贼明正典刑,以为万世人臣之戒。赵子崧此表推波助澜,惩治受伪命诸臣的呼声越来越紧。六月,李纲赴京,他未到南京,即为自己树起一面旗帜,称“臣愚蠢,但知有赵氏,不知有金人。”在李纲这面旗帜下,张邦昌之流的政治光环黯然失色,李纲到归德的第一封奏章就提出的“十议”,其中有 “僭逆”、“伪命”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