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郑桓公的结局,《国语》说了句模棱两可的“幽王十一年而毙”,《史记》认为是郑桓公与幽王同被犬戎所杀。《汉书·地理志》京兆尹郑县下注引臣瓒曰:“初桓公为周司徒,王室将乱,故谋于史伯而寄帑与贿于虢、郐之间。幽王既败,二年而灭郐,四年而灭虢,居于郑父之丘,是以为郑桓公。”臣瓒的身份有一些争议,比较主流的看法是西晋的校书郎傅瓒。
话说在西晋太康年间,一位盗墓贼不准在现在的河南省汲县一带作案,盗发了一作战国时期魏国的古墓,等到官府赶奔作案现场的时候,发现墓中散落的大量竹简没有风化。于是晋武帝命令中书监荀勖、中书令和峤等人牵头,组织学界名流负责对竹简进行整理研究。竹简内容十分丰富,其中有两部文献较为有名,一部是《竹书纪年》,另一部是《穆天子传》。其中《竹书纪年》上起夏代(前面包括一小部分夏代之前的历史),下至战国魏襄王二十年。按照夏、商、西周、春秋晋、战国魏历代君主纪年为纲,用简短的文字介绍此年发生的大事。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不过不幸的是,随着宋代儒学正统思想的形成,儒者们有意无意地将《竹书纪年》排斥在各种书籍研究的范围内,于是逐渐湮灭无闻。到了元明时期,市面上冒出一部伪造的《竹书纪年》,称为《今本竹书纪年》。而学者们通过翻阅宋代之前的古籍,将其中引述的《竹书纪年》内容加以汇编整理,称为《古文竹书纪年》。这位傅瓒就是当年负责整理汲冢竹简的学者之一,他对于郑桓公的事迹描述,自然是根据《竹书纪年》而来。郑桓公不但没有死在犬戎之手,而且主导了灭郐国和灭东虢的军事行动。这一点与战国末的《韩非子》、西汉的《说苑》所讲述的郑桓公灭郐的故事是吻合的。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