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301年,赵王司马伦称帝,尊惠帝为太上皇,软禁于金墉城。为了在官场内部实现和谐,不惜采取大锅端的办法,对所有官员普遍晋级,以至于公卿、将军不可胜计;天下所举荐的贤良、秀才、孝廉则一律免试,全部予以录用。因此每封超会之际,高官们朝服华美,貂蝉满座,以至于时人讥讽道:“貂不足,狗尾续”,“狗尾续貂”这句成语就是由此而来的。
日期:2007-11-12 9:52:57
孙秀固然诡计多端,不过离雄才大略显然还相差甚远,赵王集团虽然在京师占有一定的优势,但是要想号令全国又谈何容易,如此匆忙称帝非但没有任何实际利益,反而为自己四处树敌,可以说是典型的“慕虚名而遭实祸”。 齐王司马冏便乘机传檄天下,力邀诸侯共同讨伐司马伦,成都王(治邺)司马颖当即起兵,远近响应,兵力很快扩充至二十万。河间王司马顒起初非常卖力地充当司马伦的帮凶,后来发现形势不对,于是也加入到了反对派的阵营。 司马顒手下的振武将军张方能征善战,他的加盟使三王联军如虎添翼。
这场你死我活的争斗既然拉开了序幕,其中自然有发生扬州兵变的前因后果也许最值得后人借鉴。当司马冏的檄文传至扬州,当地军民一致拥护,而刺史郗隆由于家属多在洛阳,因此犹豫不决。部下对他多方劝导仍然无济于事,众将士立功心切,但是整整六天都没有得到出兵的消息,于是便在愤恨之下发动了兵变,刺史郗隆死于非命。扬州兵变虽然对当时的战局影响不大,但是其中的结识的道理却非常值得后人借鉴,那就是众意难违。上世纪三十年代,抗日已经成为了时代的主流,虽然蒋中正先生一直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但是却不敢公然叫嚣反对抗战,甚至有时比别人喊得更凶。据说蒋公之所以在三七年终于开始抗战,原因是有人告戒他:“战必败,和必乱;战而后败,败而后安”。虽然蒋先生多少有些战略水平,他深知共产党坐视共产党发展下去会造成什么后果,但是如果继续不抗日的话,势必就要面临祸起萧墙的窘境,西安事变可谓是前车之鉴。所以他试图先行开战,以便顺应民心,随后在战争中寻求和谈的机会。当然,战事一开,许多事情是谁也无法预见。有人把蒋先生的最终失败归咎于八年抗战,这种观点从事后的结果来看自然也有些道理;不过假如他当时仍然不站出来领导抗日的话,结果只能更加糟糕,刺史郗隆就会成为他的好榜样。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