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621年,秦穆公三十九年,这位引导秦国走向辉煌的国君逝世了。但他的死也令秦国再次走向没落,当时殉葬的人据《史记》记载共一百七十七人,其中包括三名“秦之良臣”,这也使得秦国国力有所下降,丧失了继续东进的大好机会。晋文公之子襄公也于同一年离开人世。之后秦晋相互结盟,不乏结盟后不久又相互攻击这样的事例,如此反复。我甚至不清楚“秦晋之好”这样的成语是怎么编出来的。这时的秦晋两国确实有点“即生瑜何生亮”的意思——春秋五霸有两个版本:一说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另一说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按第一种说法来看,晋文公、秦穆公处于同一个时期,而且两国以黄河为界都有称霸天下的野心,相互进攻就不足为奇了,能结为“秦晋之好”才令人惊讶呢。两强相争的结果是秦国渐渐没落,晋国在数十年之后被大臣分权最后导致国家一分为三,此事以后再表。而这时的楚国已经做好了问鼎中原的准备,公元前606年,楚庄王率兵攻击北戎,把部队驻扎在洛阳“问周鼎”。
秦献公是个不能不提的人物,他就是在电视剧《大秦帝国》里侯勇所扮演的秦孝公的父亲。公元前383年,献公一上任就废除了实行近300年的陪葬制度,这个制度是秦穆公他大伯秦武公(武公死后传位给他弟弟德公;德公工作两年就死了,传位给他大儿子宣公;宣公工作12年也死了,传位给他弟弟成公;成公也仅仅在位4年就死了,传位给穆公)死的时候开始正式颁布实施的。可以说废除了这个万恶的陪葬制度之后,秦国真正一步步非和平崛起了,当然这不是唯一原因。但这毕竟为建设秦国的和谐社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没有哪个功臣希望在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之后,志得意满地陪着死去的帝王一起再去所谓的另一个世界建功立业。当然我们要辨证的看待某一件事情,因为陪葬制度也确实从根本上保证了秦国王权的纯粹性,死去的国君带走的是怀疑对他的国家有可能造成不稳定局面的大臣。所以这近三百年来秦国没有发生王权旁落的现象,宫廷政变也仅仅发生两起,权臣在秦国来说几乎是稀有物种。秦武公当初制定这一制度确实是有他的历史原因的,武公父亲死之后本应该是做太子的他接位,但因为权臣弄政,把他的一个5岁的弟弟请上了王位,而6年后这三个权臣又让人杀了他弟弟重新迎接武公入朝。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