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版工人们首先去的是顺天府,到了那里把情况一说,北京市长(顺天府尹)鄂善吓的差点尿了裤子。这个案子太大了,涉及高层权斗,预计将来最少也要上千颗人头落地,他一个小小的北京市长怎敢招惹,于是立即通知了刑部。
日期:2012-09-26 18:50:53
捣鼓大字报的人必定是宗室子弟,这一点客尔吉善和刘统勋早有共识,所以接到鄂善的通报他们也不吃惊。只是弘晳有王爵在身,没有圣旨,谁也动不了他,客尔吉善就命令先把扬州的雕版工人保护起来,又派出大批便衣衙役,严密监视弘晳,然后用八百里加急给还在山西的乾隆发去报告,具体怎么处置,让乾隆自己拿主意。
五天之后,乾隆给客尔吉善和刘统勋的批复送达了北京。乾隆命令他二人做好两件事:一是严守秘密,不能让弘晳察觉他的阴谋已经暴露。二是加强监视,要把弘晳的一举一动都记录下来。做这种工作,客尔吉善和刘统勋都是好手,他二人很好的完成了乾隆布置的任务。
此时的弘晳,那里想的到,他的政变集团刚刚组建成功,所有一切就已被乾隆掌控,他自己还感觉事情做的挺机密呢。
从十一月初开始,弘晳一伙人几乎每天晚上都要聚集在理亲王府中开会,讨论该用什么样的办法发动政变,最后得出的一致意见是:兵谏。也就是说,不需要乾隆下野,只须用武力逼乾隆接受“虚君共和”的政治体制即可,类似于西安事变那样式吧。弘晳认为,现在正是实施兵谏的绝好机会,因为乾隆正在山西巡视,等他返回北京的时候,埋伏一支人马,出其不意将乾隆扣留在北京城外,那时有皇帝作为人质,一切的主动权也就都握在了手里。
凭良心说,弘晳的计划还算可以,并不是很弱智。可是,兵谏啊,你手里至少要有兵吧?乾隆是皇帝,回北京时护卫的军队能少的了吗?没有足够的兵力,你怎么扣留乾隆,又如何去兵谏?参与政变的这七个人中,只有曾图南能够调动三百人的兵马,其他人既无权力,也无兵马可用。
弘晳当然知道这一点,所以他提出来,当前第一要务是招兵买马,组建自己的武装力量,也不用太多,能够扣留乾隆就够了,估计二到三千足矣。这时怡亲王弘晓建议,拿出大把的银子,去收买北京卫戍区的官兵和将领。这些亲王贝勒们,虽然没权没兵,却个个都是巨富。亲王年俸三万六千两白银,郡王三万两,贝勒两万四,除了俸禄,他们还拥有大量土地,有的人还经营着高利贷,总之他们不差钱。
但是弘晓的建议最终还是被否决了。因为你再有钱,也比不过乾隆有钱,你去收买人家的官兵,人家官兵也许当场把你拿下,然后送到乾隆那里去邀功请赏,这样既能得到银子,同时还不用担风险,岂不是好?
不能收买官兵,那就只剩了一条路,自己募兵。清朝法律规定,亲王爵位,可招募私人军队五百名,郡王是三百,贝勒是一百。弘晳和弘晓是亲王,弘晈是郡王,弘昌和弘普是贝勒,他们五个人的募兵额度加起来就是一千五了,再加上曾图南的三百人,总共是一千八,勉勉强强也够用了。只是,清朝时期住在北京的王公贵族,没有几个真正组建私人军队的,这太招皇帝的忌讳了,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啊。所以,到了用人的关键时刻,弘晳他们只能临时抱佛脚,现去招兵买马。
日期:2012-09-26 18:54:01
弘晳他们密室谋划的内容,自以为绝对机密,孰料都被客尔吉善派遣的间谍偷听了个明明白白。自康熙年间开始,清政府就秘密雇佣武林高手,专门用以执行特殊任务、秘密任务,类似于现在的特工部门。乾隆初年,效力于刑部的武林高手就是著名的黄三泰、黄天霸父子,以及他们的黄家班。这次负责监视、窃听弘晳的人,正是年富力强的黄天霸,这哥们,差不多相当于大清朝的007。
据评书上说,黄天霸善使飞镖,十步之内,当着立毙,此外轻功也很了得。说起轻功,许多人认为是小说家虚构的东西,最典型的反对观点就是:怎么不见会轻功的高手去参加奥运会夺金牌啊。我告诉你,不是你想的那么回事。我曾在武当山亲眼目睹一位道长,从最少二十米高的悬崖上跳下去,毫发无伤,五六米高的石台,一跃而上。这绝对是真的,我亲眼所见。至于为什么有这种功夫的人不去参加奥运会,对此我也一直搞不懂,但是反过来想想,会功夫,就一定要去参加奥运会吗?
还有一次,我在北京曾见武警官兵,表演过飞针穿玻璃。普通的缝衣针,表演者用力将其掷出,可以在三米左右的距离上洞穿五毫米厚的钢化玻璃,威力与微型手枪仿佛。试想一下,把缝衣针换成钢镖,把玻璃换成你的脑壳,结果会怎样?所以说,小说上某些关于武功的描写,未必全都是夸张,也是有一定真实成分在里面的。
弘晳他们每次开会,都被黄天霸躲在房檐上偷听了个明白,然后逐级上报,用不了三天,远在山西的乾隆就能拿到弘晳他们的会议记录。知道了弘晳的政变计划之后,出于好奇,乾隆便也仔细研究了一番弘晳的“虚君共和”论。乾隆何等的聪明,何等的政治眼光,稍加思量,他便知道“虚君共和”这种政治制度,绝对可以让中国空前强大起来,绝对可以把整个社会推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崭新高度,现有的种种社会弊端,也将能得到圆满解决。乾隆知道,如果自己主动接受并推行“虚君共和”制度,那么,自己必将成为万世敬仰的“圣主”,成为中国历史上推动社会发展的有功之臣,那时什么唐宗宋祖,秦皇汉武,都一边玩去,都不如我乾隆英明伟大。
但是,乾隆又十分的明白,民富国强,与我何干?身后之名,不若现实权力来的实惠。一但实行“虚君共和”,作为皇帝,他的权力将被剥夺大半,一言九鼎,生杀予夺的日子将一去不返。那样的皇帝,当起来又有什么意味呢?究竟是选择让我一人侍天下,还是继续让天下众生侍奉我一人?
我很想知道,作为读者的你,此时如果与乾隆易位而处,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万分遗憾的是,最终乾隆没有选择走“虚君共和”之路,古老而伟大的中国,也因此错过了第一个走上资本主义快车道的历史机遇。未来帝国的没落,中华民族的百年屈辱,皆由乾隆的一念而注定。
日期:2012-09-27 07:39:09
既然做出了选择,那就无需再犹豫,乾隆马上给客尔吉善下达了逮捕弘晳极其党羽的命令。
三天之后的半夜时分,还在熟睡中的弘晳他们七个,被客尔吉善和刘统勋带人从热被窝里揪出来,关押进了狱神庙(相当于秦城监狱)天字一号牢房。此时,弘晳他们的募兵计划还停留在论证阶段呢,根本没来得及实施。
逮捕了弘晳等人之后,负责管理狱神庙的刘统勋按照乾隆的意思,命令狱卒只给弘晳他们水喝,而不给饭吃。仅仅过了两天,这些过惯了锦衣玉食生活的大爷们就全部歇菜,他们也顾不得身份体面,开始哀求狱卒给个窝头。尽管狱卒得到了刘统勋的严令,不许给食物,但是弘晳他们有钱啊,他们拿出随身带的汉玉扳指、翡翠鼻烟壶、黄金纽扣等诱惑狱卒,多少也弄到了几个窝头充饥。只是如此高的消费,弘晳他们支持了没几天,身上的宝贝就都用完了。
而这时狱卒们的原则性表现了出来,没有宝贝做交换,坚决不再给窝头。于是弘晳他们真正挨饿的日子开始了。到了入狱后的第十五天,弘晳等都已饿的眼睛发绿,走路发飘,乾隆却突然到来了。此时乾隆刚刚结束在山西的巡视回到北京,第二天他就来到狱神庙,准备要亲自会会几个准备玩政变的堂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