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體

正文 第18节

热门小说推荐

日期:2012-09-27 19:54:24

准葛尔汗国,在历史上争议很大,很多人不承认这个国家曾经存在过,只承认这是一个游牧部落。但是我宁愿相信这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家,故此处称之为准葛尔汗国。

关于准葛尔人的渊源,有两种说法,一说他们是西蒙古的一个分支,大元帝国解体后,他们被朱元璋一路穷追猛打,赶到了新疆北部,便索性在准葛尔盆地定居下来,又过起了游牧生活。另一个说法是准葛尔人乃突厥人的后裔,根据是准葛尔骑兵用的武器很像“突厥弯刀”。我也不知道哪个说法是正确的,你自己选择吧。

到了明末清初的动乱年代,准葛尔人乘势崛起,建立准葛尔汗国,其疆域东起阿尔泰山南麓,西至伊犁河,南起昆仑山、阿尔金山一线,北至叶妮塞河畔,整个国土呈三角形。该国人口只有三百多万,却拥铁骑十五万,百余年间与强大的清政府和沙俄政府都曾发生过多次战争,居然互有输赢,其军队战斗力之强,由此可见。现在的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中亚小国,当时经常被准葛尔汗国给揍的嗷嗷叫。

乾隆初年,准葛尔汗国大汗的名字叫“葛尔丹策凌”,此人极其牛逼,是一个了不起的军事奇才,曾于一年中三次大败沙俄军队,逼迫沙俄与其签订了和平条约。搞定了沙俄,葛尔丹策凌便又把矛头对准了大清朝,他倒是没什么野心,并没有成吉思汗那样建立蒙古帝国的想法,毕竟准葛尔汗国全国才三百万人,弄那么大一个帝国,也管理不过来。葛尔丹策凌只想与清政府把边界问题搞搞清楚,以后两国也好相安无事。

阿尔泰山,一直以来就是清政府与准葛尔汗国争议的焦点所在,双方都说阿尔泰山是自己的,都不想放弃,最大的原因是阿尔泰山盛产黄金。康熙三次亲征准葛尔,争取到了在阿尔泰山驻军的权力,目的就是保护大清子民进阿尔泰山淘金。到了雍正中期,常年驻守在阿尔泰山中的清朝淘金客约有五万人,每年带回内地的黄金多达数十万两,大大充实了清政府的黄金储备。

如今,葛尔丹策凌背弃康熙时代的盟约,再次亮剑,派兵进驻阿尔泰山,决死一战的意图不言自明。乾隆当然不怕葛尔丹策凌,说破大天去,准葛尔汗国不过是个游牧国家,再能打,实力终归有限。但是乾隆也知道,要想一举征服葛尔丹策凌也不太可能。粗略估算一下,准葛尔有十五万铁骑,要想开战,乾隆最少也要准备二十万骑兵。

二十万骑兵对于庞大的清政府似乎不是太大的难题,不过,二十万大军万里迢迢跑到准葛尔,途径无数高山大河,还要穿越千里戈壁,这就不是玩的了。而且,作战物资绝大部分都是从江南起运,补给线路如此遥远,要保障二十万作战部队的给养,最少也要八十万民工才能完成任务,这样参战人员合起来就是一百万了。

按照当时的物价水平计算,这一百万人再加上几百万的战马、牲口等,一天最少要消耗十五万两白银,一个月的预算至少五百万。如果真的开战,最起码也要打一年才能见分晓,如此巨额的战争开支,很让乾隆感觉有点肉疼。最重要的是,战争的准备工作一点也没做,仓促开战,毫无把握。但若不收拾葛尔丹策凌,乾隆做为堂堂**上国的皇帝,面子上却又说不过去。

到底打还是不打呢?

面对内外困局,那段时间乾隆每天都要召开内阁会议,研究讨论政治经济形势,以期拿出一个圆满的解决方案。

不久之后,做为首席军机大臣的张廷玉显现出了他的作用,经过深思熟虑,他提出了一个长远的战略规划,大体意思如下:消灭葛尔丹策凌政权,把准葛尔汗国重新并入大清版图,是早晚的事情,只是现在时机不到。为了麻痹敌人,可以先派出使臣与准葛尔汗国就双方边界问题展开谈判,拖延时间,同时加紧战备。等做好了战备工作,也就不用谈了,直接打他丫的,灭掉葛尔丹策凌后,在伊犁设置政府机构,配备常驻军队,这样新疆就算是大清朝的一个省了。至于当前,最重要的任务不是开疆拓土,而是搞好内政,积蓄力量,所谓攘外必先安内也。

日期:2012-09-27 20:03:01

张廷玉的策略得到了乾隆的认可,他先派外交部副部长(礼部侍郎)阿克敦出马,率领代表团访问准葛尔,磋商阿尔泰山归属问题。然后又给两江总督鄂弥达一道密旨,令其在国家储备粮库之外,再建立一座专门供应军队的粮库,以备来日之需。

安排好战备工作,接下来该是内政了。内政该从那儿抓起呢?这件事情也颇费思量,于是继续开内阁会议,讨论内政问题。说到内政,内阁中的分歧很大。张廷玉的意见是主抓农业,他认为农耕和粮食是立国之本。鄂尔泰则主张应首先加强畜牧业,储备更多的马匹作为战争保障。

乾隆最烦的就是张廷玉和鄂尔泰互相争执,何况他们二人的意见,根本没有说到乾隆心坎里去。此时乾隆的皇位虽然巩固了,但是在治理国家方面,还有许多的掣肘。最大的障碍还在人事方面,天下一十八省,巡抚、总督、总兵等省部级官员加起来不下一百多人。这些官员百分之八十是雍正时期任命的,如何把这些人合情合理的撤换掉,放上自己选拔的心腹,一直都是乾隆考虑的问题。

其实乾隆的心事,张廷玉和鄂尔泰都心知肚明,但他二人宁愿装傻,也不提这个茬。为什么呢,一是他们都明白做人要低调的道理,不愿意重蹈杨修覆辙,二是提这种建议,要得罪无数人。所以他们宁愿当傻瓜,也不冒险淌浑水。

内阁中的讷亲和傅恒还年轻,而且这二位都是比较笨的那种,根本没有揣摩到乾隆的这番心思。而伊泰、胤禄、庆复等其他内阁成员,不是老糊涂,就是真正的二百五,要不就是出公差,更指望不上了。可乾隆又不好意思自己提出来,毕竟这是卸了磨杀驴的事情,不那么的光明正大。

就在内阁众人因内政问题互吐口水之际,一个政治投机分子跳了出来,及时向乾隆递交了一份报告,从而彻底结束了争执,明确了施政的重点何在。这个投机分子,便是刘统勋。

想看全本的朋友,请加本文读者群:232717419

日期:2012-09-28 10:36:06

雍正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抄家皇帝,他也不管你犯的是什么罪,动辄就没收你的全部财产。追缴国库亏空,打击官员腐败,其严厉程度,在历史上仅次于朱元璋而已。但问题是,千里为官只为财,人家千辛万苦当个官不就为了过上好日子吗?你能杜绝了贪污受贿,未必就能断的了官员们发财的欲望。于是在雍正执政的后期,许多官员开始利用手中权力做生意,照样财源滚滚。到了1738年,官员经商,已经形成了风气。当然,当官的都是偷偷做生意,毕竟朝廷有规定:“为官者,不得与民争利。”也就是国家明确规定公务员不得经商。

自进入仕途,刘统勋只当过一任知县,然后就一直在刑部混,这么些年既没胆量贪污受贿,也没机会经商致富,说起来,算是个穷官。直到乾隆把他提拔成公丨安丨部副部长,日子过的才算稍微体面了点。但是看着地方上的大小官员,一个个赚的盆满钵满,刘统勋心里依然不是滋味,他是既恨且妒。

1738年五月的某天晚上,因工作中的问题,刘统勋去了顶头上司客尔吉善家一趟。刘统勋是客尔吉善同事,平时常来常往,所以客尔吉善的家人也没通报,直接就让刘统勋进了客尔吉善的书房。

最近更新小说

最重要的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