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五四”时期别的作家不同,早在留学日本期间,鲁迅就开始和许寿裳等探讨起未来中国的出路,并试图以文艺为手段,从而达到改造思想提高国民素质的目的。虽然最后以失败而告终,但他始终不曾放弃对这些问题的关注和探讨,再加上辛亥革命前后风云变幻的历史,促使他作出更深层次的思考。所以,当别人还在黑暗蒙昧中摸索的时候,他已经站在时代思想的高度,披荆斩棘,开始了自己的战斗生涯。
1907年鲁迅曾写过一篇文章《文化偏至论》,谈到立人的话题,他明确提出了“生存两间,角逐列国”,“其首在立人”,认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最重要的就是立人,人是一个个体,鲁迅非常重视这个个体。只要有无数个具有自觉意识的个体,那么,这个社会、这个民族、这个时代就是相当好的,就是有希望的。那么,又怎样去做才能达到这个目的呢?第一步,就是从改造国民性开始。
什么是国民性呢?百度百科解释说:国民性,即一个国家的人民由于生存的自然环境所决定的生产方式,从而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心理、社会意识,由此产生出自己稳定的、独特的社会经济----政治结构形态。这种结构形态反过来又是国民的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定型化,形成牢固的社会风俗、习惯传统。两者发福交错影响,经历历史积淀,就形成为国民性。国民性包含国民的政治意识、自我意识、价值观念、社会交往准则、最普遍的个性素质、心理特征等。国民性是一个国家民族最主要的内在特征。每个国家的民族特性,都有其长处和短处,它对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的发展,发生重大影响。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