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2-11-22 12:26:00
两道折子上去了,和曾国藩想到的差不多,咸丰帝批得不疼不痒,就是不给地方实权。曾国藩只好又上了一个折子《钦奉两次谕旨覆奏折》,再次催促皇帝。他还在折子里表露出自己的情绪,甚至威胁说如果不给实权,那自己就在家丁忧下去。这真是曾国藩最后的一招儿了,他能“要挟”皇帝就是那点儿湘军了。但他运气不好,这年(1856)太平天国发生了“天京事变”,在短短的几个月里,太平军内部残杀到达了极点,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接连在内讧中被杀,数万太平军死于自己人手下,这样天平天国的巅峰期已过,从战略进攻变成了战略防守。在这种背景下,咸丰帝的压力徒减,认为这场起义可能会被扑灭。在这种背景下,曾国藩以自己的作用为筹码,给咸丰帝讲条件,自然得不到想要的东西。咸丰帝还曾国藩的奏章上写了:“江西军务渐有起色,即楚南亦就肃清;汝可暂守礼卢,仍应侯旨。”你不是想尽孝吗?那你就尽孝吧,现在我也不需要你了。遇到了咸丰帝这样的白眼狼,曾国藩真是哭笑不得。既然自己要在家延长丁忧,那就呆着吧,曾国藩无计可施,只好在老家过着清闲的日子。
在这段日子里,他可没有闲着,总结一下过去,思考一下得失,是这一段时间曾国藩主要工作。除了会客、读书、写诗,曾国藩更多地是在反省。由于他为人强硬,所以总是和别人格格不入,这是他和地方官员搞不好关系的原因。他一直在思索如何提高自身修养,处理好各方面关系,进而把自己创建的湘军建设的更强。离开曾国藩的湘军成为了其他各省的部队,自己的成果就这样被别人篡取,曾国藩心中不甘,又没有办法,他期望着再次出山成就一番事业。而与此同时的李鸿章也在老家守孝,但和老师曾国藩不同的是,他的处境好像更加糟糕一些。太平军还在安徽境内驰骋,李鸿章的老家随时有被占领的危险。李鸿章更多地是考虑自己的出路,在团练的五年里,李鸿章虽说有些成绩,但这些成绩对他来说还是很不理想的,主要是他没有遇到好领导。吕贤基、福济等人能力一般,所以李鸿章的才能被埋没,没有好的平台,他想施展自己的才能就是妄想。李鸿章和曾国藩所想的差距,与当时两人不同的身份有着很大的关系。曾国藩是湘军的创建者,算是“研究生导师”,而李鸿章是跟着别人搞团练,最多算是“本科生”,两人的角度和视野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曾国藩看得远,李鸿章看得近,这就是老师和学生的区别。但两个人相同的是都想做出一番大事业,要不曾国藩也不会一直看重李鸿章。而不久师生就会见面了,这对于二人是一个好机会,特别是李鸿章。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