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2-05-20 20:19:11
第四,是被弓弩射死的赵德胜。
赵德胜这个名流青史的名字是后来起的,其人原名不详,籍贯是在濠州,与朱元璋是老乡。他最初在元军服役,当一名毫不起眼的小卒,动机也许是为了填饱肚子、或者是不幸被捉了壮丁,总之他对这支军队毫无感情,耐心等待机会准备冒死逃跑当逃兵。不久,他得知母亲居住的滁阳被朱元璋攻取,便不惜抛弃在元军中娶得的妻子,孤身一人前来归顺朱元璋。朱元璋非常看得起这位老乡,赐其名为“德胜”。从此,赵德胜便在军中扬名立万了。
巧合的是, 赵德胜与稍后归顺的巢湖水师将领张德胜同名,这恐怕是朱元璋当初起名时想不到的。
日期:2012-05-20 21:17:43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赵德胜为报答朱元璋的知遇之恩,豁出性命来浴血奋战。他拥有一身武艺,犹其善于使用马槊,每次作战必身先士卒。他从帐前先锋一路做起,随军转战大江南北,屡次奏捷,很快便升为中翼左副元帅、后翼统军元帅、江南行枢密院事等职。
他性格刚直,沉着而勇鸷,治军则以严格而著名,虽然未尝读过书,但临阵随机应变,多合古法。史称其“平居笃孝友如修士”,这种具有儒者之风的将领正是朱元璋所心仪的。
赵德胜的特点是静如处子,动如脱兔。他平时喜欢清静,战时却不惜将动静闹得越大越好,因而在阵中多次负伤,其中在渡江之初的六合之战中被冷箭射中,几乎性命不保。另一次是在1362年讨伐南昌叛将时,他被炮弹击伤肩部,在一段时间内丧失了战斗能力。
日期:2012-05-20 23:04:07
枪炮无情,行得山多终遇虎的赵德胜最后在保卫南昌时以身殉职。
南昌保卫战于1363年打响。协同朱文正、邓愈共守南昌的赵德胜面对陈友谅倾巢而出的数十万主力时,毫不畏惧。他带领数千部属,背城逆战,不断用远程兵器射杀敌将,多次挫败敌人的进攻。
陈友谅坐不住了,亲自前来督战,指挥部队围城数重。
城墙在各种兵器的打击下损毁严重,守军且战且筑,使城防工事始终得以保存完整。而坐镇在城楼上面主持大局的赵德胜冷不防被敌军用弩射中腰膂,箭镞竟入六寸之深。他忍痛拔出,临死之前叹息:“我自壮年从军,伤过很多次,但没有一次有这样严重的,大丈夫虽死无恨,唯恨不能扫清中原”,言毕而气绝,死时年仅三十九岁。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陈友谅围攻南昌八十余日,守军先后战死的将领达到十四人之多,其中死后哀荣最重的是赵德胜,他被朝廷追封其为梁国公,谥号“武桓”,并得以列祀功臣庙,陪祭太庙的待遇。
日期:2012-05-21 08:07:37
第五,是被枪刺死的耿再成。
耿再成,凤阳府五河人,他参加元末红巾军起义时有幸结识了还在郭子兴手下打杂的朱元璋,两人并肩在濠州、六合等地与前来讨伐的元军打过仗。朱元璋平步青云,耿再成的官衔也紧跟着水涨船高,他随军渡江之后,参与了对集庆、镇江、长兴、扬州、金华等地的军事行动,先后任镇抚、元帅、行枢密院判官等职。
耿再成与胡大海携手出征江西处州、庆元时,绝对想不到这是一条不归路。耿再成死亡的原因与胡大海一样是遭人暗算。1362年二月,严州苗帅蒋英等人叛变,杀死胡大海。附近的处州苗帅李祐之等闻风而动,亦随之作乱。镇守当地的耿再成闻变时正与客人食饭,他在座的所有人一齐放下碗筷,拿兵器的拿兵器,上战马的上战马,以不足二十人的微薄兵力应付杀过来的叛军。杀红了眼的叛军一齐举枪刺向耿再成。耿再成挥剑连断数枪,最终不幸身中枪伤而坠于马下,死前仍骂不绝口。
日期:2012-05-21 13:43:06
耿再成死后暴尸于外,无人敢于收殓。同年四月,朱元璋派邵荣平乱,收复处州。地方官胡深等人收拾起耿再成的遗骸,埋葬于当地。
胡深是处州本地人,思想颖异,精通经史百家之学。他在元末兵乱时叹息道:“浙东地气尽白,大祸将要来到了。”后来预言果然应验。他熟悉风水之学,按照传统的习惯,很可能为耿再成寻觅了一个风水宝地,以庇护地方。
然而,明朝建立后,朝廷却将耿再成的遗骸迁离了处州,改葬于南京聚宝山。与此同时,朝廷追封耿再成为高阳郡公,陪祭太庙,肖像入祀功臣庙,将其树立为享受国家公祭的神;到了1377年,又加赠其为泗国公,谥号“武壮”。
日期:2012-05-21 17:49:22
最后,是“力战而死”的桑世杰。
史载桑世杰是“力战死”的,但究竟死于什么兵器却没有说明,所以成了一个谜。想象力丰富的人尽可以把这话夸张地理解为“过劳死”,也就是斩人斩到手软,劳动强度超出负荷,心理压力过于沉重,从而在精疲力竭的情况下撒手人寰。
不过,把桑世杰说成常遇春那样的猛将确实有点夸张,他的特长不是在陆地上横刀立马,而是在水中驾驭船舰的水师将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