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體

正文 第19节

热门小说推荐

圣明天子这时已经是病体支离,苟延残喘。他明白,武夫的忠君思想从来没有士人那样顽固。士人可以当成狗一样的招之即来、挥之即去,急眼了最多只是跳墙、跳槽,折腾不出什么大动静的;而武夫是喂不熟的狼,惹急了会反噬主人的,他们心中是没有道德底线的。

惟其如此,所以慕雨在此郑重友情提示——动物凶猛,请勿靠近!

日期:2012-03-14 13:43:53

第十一章:机关算尽05

强臣不奉朝旨,好在还没有撕破脸。对董卓的不臣之举灵帝只有徒唤奈何,认命吧!只要他肯交出兵权,一切从权!

在博弈中再次胜出的董卓,志得意满地领着他的三千虎狼亲兵上了路。就在由董卓组成的旅游团闲庭信步一样走在前往并州的途中时候,接到了何进的征召文书。

多数的人只关注到了历史人物、事件的精彩,却懒得去历史的故纸中寻找事件背后的究竟。天下武夫数不胜数,为什么何进会优先考虑征召董卓呢?难道真的两点之间,直线最长、曲线最短!董卓和他的部众离洛阳最近吗?

还是董卓欠了何进一个人情?

上述假设全部不成立,或者,真正的历史原因是董卓欠了袁绍一个人情!

精确的讲,是董卓欠袁家一个人情:他曾经一度担任过袁绍叔父袁隗的‘司徒掾’之职!是无数袁氏故吏中的一员。按照东汉官场规矩,故吏视举主为君。历史学家钱穆将这一历史现象称为‘两重君主观念’。按常理,故吏对举主的后人都要礼遇。否则就要遭世人唾弃!

袁绍正是基于此,才怂恿何进征召董卓入京的。在征召什么人入京一事上,袁绍不知谋杀了多少脑细胞。人的智商高下不过是一个时间差的问题,何进和袁绍本是一丘之貉,不同之处是何进的反应每次慢1/2拍而已。这也是他总会被袁绍牵着鼻子走的原因,终于醒过味来的何进,也是出于与袁绍同样考虑,派出了种劭前往董卓军前却兵的。

董卓曾经接受过桓帝朝名臣种暠的征辟,史载,种暠为‘称职相,年六十一薨。并、凉边人咸为发哀。’

种劭是种暠的孙子,种暠不但对董卓有荐举之恩,而且在西部边疆有崇高威望,更有遗爱于并、凉边民。何进派种暠之孙却西凉兵,种劭确是不二人选!

据《后汉书》载,种劭到了军前‘卓不受,遂前至河南。劭迎劳之,因譬令还军。卓疑有变,使其军士以兵胁劭。劭怒,称诏大呼叱之,军士皆披,遂前质责卓。卓辞屈,乃还军夕阳亭。’

从史料记载分析可知,种劭挡驾是前后两次。一次是董卓赶至河南界之时,另一次是董卓在河南新安(今河南渑池县东)。从其它的记载中也可以相互印证种劭却兵之事,据《三国志-董卓传》载,‘进乃如卓使将兵诣京师,并密令上书。’

按照袁绍先斩后奏的行事风格,董卓进京确实是出自袁绍的授意。接到征召令的董卓略一琢磨,就明白了其中缘由。多年以来,前辈武人的梦想立刻就要成为现实。他眼前似乎看到了一条通往朝堂的星光大道,坦途的终点,主持人何进和袁绍一脸的谄笑在恭迎自己。

心领神会的董卓,立即上书中央指出:中常侍张让等窃幸承宠,浊乱海内。他此番洛阳之行,正是要逐君侧之恶人,以清奸秽。

董卓虽是武夫,但他也深谙官场潜规则:不论你内心世界再阴暗,也万万不可示人。做大事就要打出冠冕堂皇、理直气壮的借口。大家都明白这是在掩耳盗铃,但政治之美,就在于它具有朦胧感。一旦放在显微镜下,再美的女子也是脓血包裹下的红粉骷髅。

打着清君侧旗号的董卓,可以雄赳赳、气昂昂的跨过黄河直趋洛阳。没有人能够阻挡他前行的脚步,即便这个人的祖上对他有恩。

种劭奉令前来阻止董卓,他也如同何进一样天真的认为,此行十拿九稳。他们没有想过,一个不把圣旨放在眼中的武夫,名教纲常对他的约束力会有多少?种劭所能作的也只能是急赤白脸的大怒,然后狐假虎威的‘称诏大呼叱之’。董卓所部军兵尽是湟中义从与秦胡兵,在种暠的积威遗爱之下,‘军士皆披’。董卓只好放缓步伐‘还军夕阳亭’。

在打发走故人之孙之后,他立即再次上书,表明了此行不达目的、绝不收兵的态度——

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溃痈虽痛,胜于养肉;船到江心补漏迟。长痛不如短痛,不彻底解决困扰帝国的痼疾,不是董卓不答应,是他的手下军兵集体不答应。

董卓上书向所有世人透露出一个讯息:他此行,与何进、袁绍等人一点干系也没有。他这样做,是一种神圣使命感驱使。(囿于时代所限,他还不能想的出‘以革命的名义’来。)

日期:2012-03-15 13:40:38

第十一章:机关算尽06

董卓不顾酷暑难耐,率领三千亲兵直趋洛阳。

哪知道,历史和他开了个玩笑,就在短短的几天时间内。朝堂之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本是波谲云诡的朝政,突然间变的风平浪静。一场暴风骤雨似的政变后,朝堂之上轮番兴风作浪的宦官集团与外戚势力在一夜之间消失的干干净净。

这次选择果断出手的仍是宦官,他们直接作掉了大将军何进。

他们对这个土鳖屠家子彻底失望了,欺人太甚了。宦官经常在何进面前回顾传统友谊,提醒大将军饮水思源。

在兄长面前,何苗痛诉革命家史:‘始共从南阳来,俱以贫贱,依省内以致富贵。国家之事,亦何容易!覆水不可收。宜深思之,且与省内和也。’不是这些宦官关照,也不会有今天何氏一门的荣华富贵。(有史料显示,何苗本姓朱,当初,他母亲带了他这个拖油瓶再嫁何家的。与何后是同母异父,和何进则没有什么血缘关系了。屠夫何真,二婚娶了一个寡妇)

受人滴水之恩,当思涌泉相报。现在的何进有了新欢,就忘记了旧爱。忘记从前,则意味着背叛!

本来是外戚、宦官一团和气的共同构建和谐政治的局面,却因为何进的乖张行事,让宦官们紧绷的心脑血管时刻处在梗阻的边缘。为了缓和双方之间的矛盾,张让等人拿出诚意,主动清理门户,杀了一个蹇硕向何将军示好。本以为这样做,可以让何进知足者常乐了。哪知道何将军却步步紧逼,在何进的指挥下,执金吾丁原在孟津人为纵火。火光冲天,洛阳成了一座不夜城。宦官们提心吊胆,寢食难安。

现在的情形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左右是一死,放手一搏或者还有峰回路转的可能。宦官们在意识到危险再次迫近的时候,又一次的形成了共识:你有千条计、我有老主意,先下手为强。

在宦官们的心底,也有一条任何人不可以触碰的高压线。只要不威胁到他们的存在,一切都可以商量。即便明知这种和气只是表象,他们也会表现的极有耐心。事情一旦超出他们的忍耐限度,他们就会忍无可忍,该出手时就出手。何进的行为,显然令他们的忍耐达到了极限。

没有了退路的宦官们作出了疯狂的决定——孤注一掷!

何进却没有嗅到皇宫中四处弥漫的危险味道,他仍没有放弃对太后妹妹的说服。他只身一人来到长乐宫,禀明太后:自己这次是真的要对宦官动手了,清理宫省。为民除害!

和太后说这番话,无疑是他对宦官们的最后通牒。望着他离去的身影,宦官们咬牙切齿。

没等何进走远,宦官假传太后旨意,宣何进大将军入宫。何进以为妹妹这一次是回心转意,允从了自己所请。步履轻松的何进重返嘉德殿,很快陷入了宦官的声讨重围。

最近更新小说

最重要的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