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2-04-07 13:22:57
第十六章:不速之客02
所以如此,最合理的解释就是负责董卓安保工作的吕布,侦知了王允等人的密谋,所以主动登门拜访。
主动申请加入,与别人邀请其间的区别不言而喻。吕布并不是个只知舞枪弄棒的武把式,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他心中自有分寸。
有了吕布的加入,董卓的人生顺利进入了倒计时阶段。董卓不知贴身保镖已经成了埋在身边的定时丨炸丨弹。
初到洛阳的董卓把自己打扮成礼贤下士的国之柱石,不只是吕布,许多人被他的这些伎俩所蒙蔽;当西迁长安之议始,董卓就露出了本来面目。对凶相毕露,国人皆曰可杀的董卓,吕布没有了感激之情。董卓对他的那些知遇之恩,在王允的一番劝诱之后,丢到了爪哇国。
初平三年(192年)四月,献帝大病初愈。为示庆贺,群臣大会宫中未央殿。吕布联络了李肃等十几位亲信,穿着董卓卫士的服饰在掖门值守。当董卓乘车赶至时候,李肃众人一齐抢上前动手。董卓急忙呼喊吕布救命,却等来了吕布‘有诏讨贼’的最后审判。
杀掉一个人人得而诛之的人,吕布不但没有什么心理负担,而且此举利国利民,是皆大欢喜之事。令人遗憾的是在他痛下杀手之后,直至今天,他仍背负着‘三姓家奴’的骂名。吕布‘奉旨讨贼’为国除害,充其量可视为假公济私而已。
史家杀人不用刀,信矣!
董卓之死大快人心,‘士卒皆称万岁,百姓歌舞于道。’紧接着皇甫嵩率军‘攻卓弟旻于郿坞,杀其母妻男女,尽灭其族’,董卓的尸身也被点了天灯。
就在朝野士庶为董卓的死额手相庆时候,却有一人在大庭广众坐中,发出了不和谐的叹息声。
王允回头一看正是蔡邕,当时就勃然作色厉声斥责道:“董卓国之大贼,几倾汉室。君为王臣,所宜同忿,而怀其私遇,以忘大节!今天诛有罪,而反相伤痛,岂不共为逆哉?”
不待蔡邕分辩,王允立即将他交由廷尉治罪。蔡邕入狱之后,‘乞黥首刖足,继成汉史’,王允不予理会。朝臣得知消息之后,纷纷替他向王允求情。无奈此时的王允刚愎自用,根本听不见同僚们的意见,最终处死了蔡邕。(王允不留情面的说辞,确实理直气壮,至于史料记载二人之间的过节此处不予采信。历史长河中,如王允杀蔡邕之事数不胜数,名士之间解决恩怨多会采取异于武夫的手段。)
悲哉,一代名士竟然成了国贼董卓的殉葬品!
令长安城中所有人始料未及的是,董卓之死只是给他们带来片刻的欢娱而已。
一场空前的空难降临,而肇事者正是在诛杀董卓之事中有首建之功,在事后成为朝臣领袖,被人称为有‘王佐之才’的王允。
董卓的死亡,引发了他部属凉州集团的严重惶恐。此时凉州军大部在董卓女婿牛辅的率领下屯扎在长安以东陕县一代地区,董卓胁迫天子迁都,朝臣朱儁留守洛阳。朱儁与关东联盟暗中来往,准备做内应。这时候朱儁率领军兵屯扎在中牟地方,牛辅派出手下大将李傕、郭氾前往征讨。朱儁不敌,凉州兵趁胜在陈留、颖川诸县‘杀掠男女、所过无复遗类’。
董卓的死讯传来,牛辅变的疑神疑鬼,听信了巫蛊之言,斩杀了大将董越。一天夜晚军营中有骚乱,杯弓蛇影的牛辅立即收拾金帛珠玉率领几个亲信踏上逃亡之路。哪知道这几名亲信见钱眼开,分了钱之后将他‘斩首送长安’请功去了。
李傕、郭汜胜利归来,主帅牛辅已是身首异处。群龙无首,众人惶骇之下,商议向朝廷请一张特赦令:凉州军在解除武装之后,政府要保证他们的人身安全。
对于这些武夫提出的‘低保要求’,王允表现让人大跌眼镜:史载,‘傕等恐,乃先遣使诣长安求乞赦免。王允以为一岁不可再赦,不许之’。
王允此举大失公允,史载,初平三年正月曾大赦天下,四月末诛董之后,五月又曾大赦天下。现在再颁一张特赦令,也并无不可。(慕雨按:另有史家考证,此说乃李傕等人故意散布流言,煽动众人跟随作乱。不管事情究竟如何,王允举措乖张,正是激化事态的导火索)
使者空手而返,凉州军兵未能吃上‘定心丸’,反而听到了城中‘长安中欲尽诛凉州’的恐怖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