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多说一句,我们通过学习领会“打土豪分田地”政策背后的利益诉求,还能得到这样的一个启示:任何改革(或者革命)都是一场社会利益格局调整,势必触动一部分人的利益,因而必有阻力;同时也势必维护和发展一部分人的利益,因而必有动力。改革家就是通过调整政策来调整两种力量的此消彼长。我们再用这个观点,就可以理解土改的燎原之势、人民公社的惨淡收场、大包干的如火如荼。我们还可以理解2000年以后中国面临的“改革缺乏动力”难题的根源——当改革深入到教育、住房、医疗等社会领域之后,到底维护了多少人和哪些人的利益,又损害了多少人和哪些人的利益呢?
由于鸦片战争以来的百年乱世,新中国建立时农村土地兼并现象十分严重。从当时的城市规模和工业规模来看,中国第二、第三产业不可能吸收消化大量无地农民。他们无论是留在农村还是漂在城市,都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不利。实际上,当时中国、印度、伊斯兰文化区的各个国家,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就是传统的农村土地产权结构的问题。仅在东亚地区,二战以后,日本、韩国、台湾都进行了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尽可能实现耕者有其田。
所以,我认为,建国后继续推行土改是一个正确和必要的决策,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对解放和发展中国生产力具有正面作用。土改具体情况以及历史功绩,历史书上已有介绍,网上也有资料,我就不去猛抄了。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