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搏弈论的角度来看,各地政府的局部最优方案之和,不一定是整体最优方案。各地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考虑,进行理智的、互动的、连续的博弈行为,最后扭在一起,形成了一个趋于稳定的“纳什均衡”。这个状态,把中国很多产业的用工成本、土地成本、环境治理成本等锁定在了一个很低的水平上。在一开始,对企业的发展、产品国际竞争力有好处,但越往后越不对劲。用工、土地、环境等成本不上去,就不能形成产业升级的压力和动力。这是中国制造升级乏力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汇率和利率是另一个重要原因)
在这种低端锁定的状态下,土地转让的财政负担太重,农民工权益保障不力,安全事故多发,环境污染引发抗议……总之,进入2000年以后,各地政府越来越难受,但难受也要憋着,谁也不敢先动,谁先动谁先死。
要打破这个发展僵局,需要等待历史机遇。2002年以后,机遇来了。这个“机遇”就是:2000年以后,中国入世投身经济全球化,“中国制造”潮涌而出,生产要素价格启动,人民币升值压力巨大,产业升级已是箭在弦上。
这个机遇,同时也是挑战。这是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国力积累的结果,是量变积累即将引发质变的强烈信号。中国能不能抓住历史机遇?不要激动,我们先打住一下。要知道,这个牌局的形成,是几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前面贴子里,我们聊了“三农”领域和国企改革、私营经济、特区发展、省域发展的情况。另外,市场化、城市化、国际化等因素还没有聊到呢。要透彻分析当前的机遇和挑战,我们需要回过头去,继续把各大因素的情况聊一聊,看看中国是怎样一步步走到今天的。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