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 “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齐国霸业后期,管仲染疾,桓公亲往探问,见仲病甚重,不得不问其群臣之中谁可接任相位。仲谦曰:知臣莫如君,也就是希望桓公自己提出人选,代以裁之。桓公随后提出易牙、竖刁和开方三名人选。管仲均认为不可,对曰:此三者必不可近,易牙烹其子以媚君口,人情莫爱甚于子,其子且忍,非人情,不可;竖刁子宫以侍君,人情莫重于身,其身且忍,非人情,难进;卫公子开方去其千乘之太子而臣齐,父母死不奔丧,人情莫亲于父母,且千乘之封,人之大欲,其弃而事君,可见其所望者有过于千乘,君必去之,近则必乱于齐。言后,管仲卒,可惜桓公不用仲言,近用三子。后此三子专权,值桓公病,竟以高墙塞公于宫内。可怜春秋一代霸主幽死于宫墙之内,病中无人侍奉,死后虫攒其尸,后人无不叹言。
齐桓公重用贤能,取信于民,九合诸侯以安周室,服天下,霸群雄,绝对可以称得上是一代明主。那么其为何又没能认清易牙、竖刁、开方等人的真实嘴脸和小人心肠,而误以国事托之呢?究其原因就在于桓公自身欲望过多,性情外露,特别到了耄耋之年更是如此。易牙、竖刁、开方等人正是利用桓公的这个弱点,伪装自己取悦君王,骗得桓公的信任,后才作乱于齐的。《韩非子》中讲:“君无见其所欲,君见其所欲,臣将自雕琢;君无见其意,君见其意,臣将自表异。”就是说,君主不要轻易表现出自己的欲望,君主一旦表现出自己的欲望,臣下们就会雕琢自己的言行以适应君主的好恶;君主也不应随便地流露出自身的意愿,君主倘若流露出自己的意愿,臣下们就会根据君主的意愿去表现,这样就与他们的实际不相符了。吴王好剑客,百姓多创瘢;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自古至今,上有所好,下必甚之。因此,君主要想对于身边的一切有真实的了解,进而对之进行客观的评价,平日里必须注意掩饰自身的欲望与好恶,臣下们也就会表现出其更为本色的一面;同时在观察和评价时也要摒弃自身的成见,无欲心清,以功的效用为依据,以法律规程为准绳,才能够进行客观而真实地评价。作为领导在征求别人意见时,亦是如此,如果你真的想聆听下属建议时,请一定要做到“内清自身好恶,外掩个人欲求”,如果在会上先抛出己见的话,西方人所谓的“头脑风暴”绝对是形同虚设,毫无意义。这就是飞刀想说的“内清外掩,以无观有”的道理。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Edge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