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正文 第9节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城濮之役,晋军能够取得最终的胜利,定霸中原,其原因是多层次的。首先,从静态上看,晋文公虚怀若谷,广泛征求并勇于采纳先轸、狐偃等谋臣的意见。主将先轸,一代名将,胆略超群,是中国古代最为著名的军事指挥家之一,尤其擅长大兵团会战。反观楚军,楚成王举棋不定,屡屡延误战机,战而不愿倾国决战,退而又不舍中原霸权。主将子玉,狂妄轻敌,刚愎不仁,又无良策奇谋,虽得帅位,实是庸才。其二,从动态上看,自战役之初,晋军主将先轸不就楚军之便,准确选择邻晋的曹、卫二国为突破口,大胆切入,进而将之作为日后与楚作战的基点。接着其又运用高超的外交谋略争得秦、齐两大强援,战略上孤立楚国,营造有利于己的态势。随后又主动“退避三舍”,避开楚军锋芒,以争取政治、外交和军事上的主动,诱敌深入,与秦、齐主力会合,集中优势兵力,伺机决战。同时,在战术上,先轸大胆“示形动敌”,将“避实击虚、分割围歼”等战法演绎得淋漓尽致,令人叹服。相比之下,楚军子玉的临战指挥则显笨拙,军情判断失当,直接导致此役楚军的败亡。其三,从军事思想上看,晋军始终以“诡诈”作为其指导思想,积极运用谋略,欺敌误敌。这与齐桓公、宋襄公的传统作战理念大相径庭,代表了当时军事指挥学的发展潮流。春秋末年兵圣孙武在此基础上加以深化,提出了“兵者,诡道也”的著名命题。其核心思想可以理解为:战争是敌我双方为了一定利益和政治目的而进行地暴力对抗,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胜利。军事指挥者的任务就是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条件,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采用一切可以采用的手段,去夺取战争的胜利。战争固然是交战双方兵力物力的较量,更是双方指挥者智谋韬略的较量。该命题彻底否定了以“尚礼”为特色的商周军事思想,将仁义与军事相剥离,政治必须注重仁义,而战争只对胜负负责,这与如老子的“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不谋而合。为辅助这一作战思路,孙子结合前代战史,创造性地提出了著名的“诡道十二法”,即“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前四法,以主动示形为主,使对手产生错觉;而后八法,注重因敌变化,欺敌误敌,从而到达“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目的。“兵者诡道”命题的提出以及“诡道十二法”的形成标志着中国军事学的发展进入了全新的历史阶段,而城濮之役的案例积累功不可没。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Edge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