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三国演义》中经常听到谋士一词,那么谋士到底是什么呢?通俗地讲,谋士就是以设谋献计为生的一类人。古时候,相当一部分读书人因种种原因不能当官,而其中富有才能而又不甘心没落的人,常以“门客”、“幕僚”等身份出现(相当于私人顾问),为自己的“主公”,出谋划策、排忧解难。在春秋、战国时期,谋士这个职业很是兴旺,战国四公子都是“门客云集”,秦相吕不韦更是号称“门下客三千”,这里的“客”实际上大部分就是“谋士”。时至三国,四海鼎沸、群雄逐鹿,为了壮大自身实力,各路诸侯开始广招贤士,使得谋士这个行业又得到了进一步地发展。
历史上,著名的谋士数不胜数,他们在政治、军事等领域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成为了智慧的化身、世人的偶像,战国时期的范睢、侯赢,楚汉时期的张良、陈平、范增以及三国时期的郭嘉、贾诩、荀攸等人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这类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只负责出谋划策,往往不负责实施;而韩信、诸葛亮等人虽然也常谋划,但他们都是亲自参与决断或实施的,所以很少有人称韩信、诸葛亮等人为谋士。自古以来,运谋者角度各异、方法繁多,但万变不离其宗,谋士的谋划不外乎“谋势”与“谋心”两类。谋势者,主要是对于天下大事态势上的把握,属于战略范畴,如荀彧、鲁肃等;谋心者,侧重于事态发展的方向与趋势和对手心理的揣度,属于战术范畴,如贾诩、郭嘉等。成功的谋势,是基于宏阔的大局观和高远的战略理念,而成功的谋心,则是依靠敏锐的观察力和对人性的理解。不言而喻,贾诩的运谋方式更倾向于后者,其正是运用“换为思考、反复揣度”的方法,准确地把握对手的内心动向,针对曹操的撤军原因、指挥风格与政治策略,先后两次设谋定策切中要害、取得了成功,可谓是谋心者中的佼佼者,此方面的能力三国时代仅有郭嘉能够与之相匹敌。然而,不能否认,由于谋士只是设谋者,而非执行者,因此,这些策略与计划也就带有了一定的理想性和风险性,这就需要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去甄别和一个出色的执行者去完成。而对于谋士谋画的分析与采纳以及对于执行者的任命与考核,也是领导者决策能力的根本体现。曹操对谋士使用和临机决策的能力可以说是古来罕有的,他时而从谏如流,时而乾纲独断,既能勇于接收合理的建议,又能不为不合理的建议所累,头脑清晰、斩断果决,不失为一位出色的领导者,这也就是荀彧、郭嘉等英才们“择主而事”的主要原因。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Edge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