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1-11-18 07:58:13
三国篇第二十 平定河北
建安五年(200年),袁绍在官渡被曹操击败,精锐部队几乎全军覆没,但是河北兵甲众多、物资充足,仍占具有相当的实力与曹操抗衡。建安六年(201年)夏四月,曹操转守为攻,扬兵河上,与袁绍展开激战,虽击破其仓亭军,但袁绍军未出现太大的损失,并且复收散卒,攻定诸叛郡县,稳定了河北的局势。可见,史实中官渡之战后袁氏集团的实力并非像《三国演义》中描述的那样不堪一击,以曹操当时的能力只能说占据一定的优势,赢得了竞争中的主动,却不具备完全吞并袁绍势力范围的能力,如此的力量对比使得曹、袁双方再度陷入僵持。
建安七年(202年)五月,一件惊天的事件发生了,袁绍因忧虑过度,病情不断恶化,最终吐血而死。其实,对于袁氏河北集团来说,袁绍的死未必不是一件好事,通过《三国演义》和《三国志》两本著作我们可以了解到袁绍是一个极具才华、富有魅力的人物,绝非碌碌庸才,其缺点在于过于固执和自以为是,故而让他承认官渡之战前后的种种错误几乎是不可能的,河北集团的人心不稳正源于此;倘若其继任者能够坦诚正视这些错误,厚待下属民众,凭借着袁氏一门的声望和多年来对百姓的恩泽,河北集团重新团结起来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假以时日其前途仍旧不可限量。然而,袁绍昔日的一个错误决定导致了袁氏集团内部出现分裂,为日后袁氏的灭顶危机埋下了祸根。战胜公孙瓒后,袁绍让儿子各据一州,长子袁谭据青州,二子袁熙据幽州,外甥高干据并州,幼子袁尚留在身旁协助自己共掌冀州。袁绍死后,审配等人在邺城抢先拥立袁尚,长子袁谭见木已成舟,只得接受事实。同年九月,曹操得知袁绍已死,决定乘此时机率军渡过黄河,开始统一河北的战略。黎阳,这个袁绍进攻河南的基地,如今自然成为曹军攻击的重点。当时袁谭负责防御黎阳,袁尚驻守邺城,兄弟二人成掎角之势。后来,因袁谭部防守吃紧,袁尚亲自率军增援黎阳作为援应。建安八年(203年)三月,曹操再次进攻黎阳,袁氏兄弟联手出城迎战,由于水平的差距被曹军击败,只得连夜向北撤回邺城。在获得黎阳大捷后,曹操决心一鼓作气,夺取袁氏集团的统治中心——邺城,一战肃清河北。建安八年(203年)四月,曹军主力兵临邺城,袁尚、袁谭深知一旦邺城失手,袁氏在河北的统治就算结束了,兄弟二人再无立锥之地,因此率军拼命死战,最终借助邺城坚固的防御,顶住了曹军的进攻,勉强维持住了局面。曹操方面,出战河北后曹军一路高歌猛进,节节胜利,但在邺城却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抵抗,损失惨重。诸将请求曹操再次挥师力战,与袁氏决胜于邺城之下。关键时刻,谋士郭嘉劝谏曹操不要与袁氏力拼,及时撤兵才是当务之急,其理由在于:“袁绍平生溺爱幼子袁尚,又耐于理法不愿废长立幼,故迟迟没有立嗣。现在袁绍已死,其儿子袁尚、袁谭一定会为继承大业而相互争斗,如今他们暂时的团结只因我军大兵压境而已。如果我军现在极力攻打二人,他们就会团结一致来对抗我军,我军恐怕一时也难以取胜,即便取胜也会遭受不必要的损失。不如暂时撤围班师,佯装南下远征刘表,袁氏兄弟必然认为外患已去而发生争斗,等他们斗得精疲力尽之时,我军再回师进攻河北,这样就可以一举消灭他们。”曹操非常赏识郭嘉的建议,急令班师许昌。曹军撤离后不久,就挥师南下荆襄,做出远征刘表的势态。果然不出郭嘉所料,曹军刚到西平附近,袁氏兄弟就为争夺地位而进行了惨烈的内斗:袁谭首先出兵进攻袁尚,反而在邺城外郭城门被尚击败,退回南皮。袁尚随即进行反攻,袁谭大败,逃回青州平原郡固守,因无路可走,被迫派辛毗向曹操请降。曹操是一个极能把握机会的人物,见到如此良机,自然不会错过,在荀攸等人的支持下,立即率军回师北上,再次攻打邺城。建安九年(204年)二月开始,曹操联合袁谭势力,经过半年战斗歼灭了袁尚部,攻占了邺城。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