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是凝固的语言、文化的载体。一种语言的消失,必定意味着其对应的文化消失。任何一种语言都有其他其独特的表达方式,无法用其他语言表达出完全相同的意思。语言之间的翻译一旦跨越了语系,必定会丢失大量的信息。比如古汉语和欧洲语言之间的互译,一千个人可以有一千种译法,或许每一种都对,但是任何一种也不与古汉语表达的意思完全等价。欧洲语言是精确语言,古汉语是模糊语言。当使用精确语言表达模糊语言表达的含义时,一定会存在这样的问题;反之把欧洲语言译成汉语同样有类似的问题。精确语言可以把很多细节描述的更加清晰,而模糊语言则更加凝练简洁极富概括力。在分析很多科学技术方面的问题时,精确语言有其优势,将西方的科技文章翻译成汉语往往会遇到这种情况。汉字是方块字所以不能进行屈折;也就是说,汉字不能像字母文字一样增加前缀后缀,也不能通过改变单词中间的部分拼写来体现词性或者格的变化。精确语言通过语法和构词的细微变化所体现出来的意思,如果直接翻译用汉语无法表达,只有用其他办法增加说明。这也从一个角度说明,东西方文明的思维方式是不同的,产业革命这样的事情,不会首先由中国人发起。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古汉语不如欧洲语言呢?这种理解是非常片面的。如果单独讨论自然科学的话,应当说古汉语有其不足之处。但是社会生活是复杂而多样的,需要考虑的问题林林总总。模糊语言自有模糊语言不可替代的巨大优势。首先模糊语言如果要把一个事情的细节说的很清楚的话,可以加长篇幅来解决。但是精确语言如果要想表达模糊的意思,那就不满足其自身的语法和构词法,因此想说也说不出来。这个世界并不是所有事情都适合说清楚的,硬要说清楚将给社会造成巨大的破坏。具体的例子我们在本章稍后解释。其次,如果古汉语不是模糊语言的话,那么中国文明传承至今将是完全无法想象的。描述同样的事件和思想,古汉语是最精炼的。任何一种欧洲语言都需要更长的篇幅。这样在文化传承的过程中更容易将前代的文化成果保存下来。每个社会都会周期性的陷入混乱,混乱时期一定会出现典籍失落流散。而且入侵者很可能纵火焚烧。篇幅越是冗长的东西,越难以保存下来。以古汉语的精炼,这种现象也不可避免的发生。比如《盐铁论》中所载孟子曰:“尧、舜之道,非远人也,而人不思之耳。 ”今本孟子无此语,可能在传承中部分丢失。墨子曰:“吾见百国《春秋》。”这话也不见于今本墨子,但是记载在《隋书》中。可见也同样存在部分章节散落。这种情况在欧洲更加极端。古希腊罗马的典籍在历次战乱中消失殆尽,之所以能够传承至今,因为这些典籍传到了阿拉伯世界,西元11世纪之后又通过翻译运动重新从阿拉伯文翻译回来。要是阿拉伯人不替欧洲人保存种子的话,现在还不知道是个什么样子。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