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正文 第43节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阴阳,原指日照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对重要范畴。它是古人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的对立双方,以及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种因素的抽象概括。战国末至西汉初出现的《易传》中,阴阳学说才在哲学领域首次得到了较为全面系统的发挥。《易传》一书中包含了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在充分肯定世界具有永恒运动属性的同时,《易传》还着重探讨了事物运动变化的原因,认为一切运动都源于阴阳两种对立势力的相互作用。《易传·系辞》称:“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暑相推而岁成焉”。这就是说,无论春夏秋冬的循环推移,或是昼夜明暗的交替,却无一例外地产生于阴(柔、月、寒)阳(刚、日、暑)的相互作用,正所谓“天地絪腽、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系辞》)可见,世间的万事万物无不处在阴阳的相互作用中生长、变化;若阴阳一旦毁灭,则事物的运动和变化也就不复存在。在此基础上,《易传》作者明确提出了“一阴一阳之谓道”,认为阴阳的对立统一乃是世界运动变化的总规律。

后世的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大多因循《易传》的思路,用阴阳学说作为自己的宇宙观和方法论。明代著名医家兼养生家张介宾在《类经·阴阳类》中就指出:“道者,阴阳之理也。阴阳者,一分之二也。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天生于动,地生于静。故阴阳为天地之道。”“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所造化万物;人物之理,以阴阳二气而长养百骸。”(《类经图翼·医易义》)正因为如此,所以阴阳法则就自然而然地成了古人把握和分析人体物质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辩证论治和养生防病的基本纲领。事实上,中国传统养生理论正是在阴阳学说的直接指导下解释生命活动现象,建构却病延年的理论与实践方法的。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