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1-10-20 09:21:44
王士珍的声誉远远超出冯国璋、段祺瑞二人之上,人称“三杰”之首。王士珍木讷寡言,办事认真,待人平和,气度深沉、毅勇,富于军事才略,在官场上也表现出与众不同。
清朝末年的官场上流行摆架子、比排场,每有官员出巡,往往搞得鸡犬不宁,百姓怨声载道,王士珍对此恶习深恶痛绝。清政府任命王士珍以陆军部侍郎衔外放江北提督,提督府驻地即现在的镇江市,王士珍只带了一名仆从轻装赴任。赴任途中,日落西山时分,王士珍见前方有一村镇就命随从前去找客店,准备休息一夜,明日再往前行。不料,这个随从找遍了所有大街小巷的客店,都说客满不能留客。王士珍感到纳闷,没有办法,吩咐随从到村边偏僻处找一找,看有没有可留宿的客店。
日期:2011-10-20 13:21:52
不一会儿随从回来说:“找到了,但不能住客房,只能住草棚。”王士珍询问其中的原因,回答说:“因为一有知府到江北上任路过此地,下戒严令,今夜不准任何过路人在此留宿。”王士珍听了说:“也罢,就住草棚吧!”想不到二更时分公差前来查店,发现草棚里有人就要拿他们主仆二人示问,王士珍万般无奈只好亮明身份,把写有江北提督的宫灯打了出来。这时把公差吓坏了,急忙回去禀报,知府得知是未来的顶头上司,马上前来表示谢罪。王士珍听那知府言谈粗俗不堪,便问:“你是不是捐的官呀?”回答说:“不瞒大人,下官是捐了银子。”王士珍说:“你还没有到任上,就这么骚扰百姓,像你这样到了任上,又怎能为民办事呢?”
日期:2011-10-20 17:04:05
(5)治国治家均有方
王士珍被清政府任命为江北提督后,执掌军政大权,统辖现今的上海周边诸镇,兼理盐漕事务,成为赫赫有名的一方大员。王士珍经常告诫家人要低调勤俭,不要张扬奢侈。王士珍亲笔写了一幅对象贴在正定老家的屋门上,上联是“求名求利只求己莫求人”,下联是“惜衣惜食非惜财实惜福”。他经常以此对联为题给家人和后辈们讲解其中含义,并告诫要去照办。王士珍的一个侄子在外面犯了错,王士珍知道后十分生气,严词训斥后,令其长跪前厅,家人均不敢近前讲情。最后王士珍说:“仰不愧天,俯不愧地,抚不愧心。”要求儿孙要照这样做人。
王士珍任步兵第一协统领时,常有宗亲族人请求谋差,王士珍均婉言谢绝,从不任亲用人。有一次,王士珍的堂弟通过其夫人让文书私下写了一封推荐信,王士珍知道后大怒,痛斥夫人,同时告诫宗亲族人以此为戒。
日期:2011-10-21 09:18:14
王士珍是家乡正定职位最高、声誉最好的一位历史人物。他忠君报国、德威兼备、荣辱不惊,为正定历史文化增添了色彩。
当时清政府有规定,地方库银要定额逐级上交。如库银亏损,加罪地方官,如库银有盈余,由地方官自己支配。王士珍在任上经营得法,库银充盈,于是就用剩余的库银,在正定城内西门里购置宅基地,建起相邻两套宅院。
其中的一套宅院,平面布局为凸字形。按当地风俗,这种布局是最忌讳的。有人说王士珍有女无儿,是因为宅院不四整、缺角,这一个角恰是邻居的一块菜地,是邻家赖以谋生之地,无论王士珍出多少钱,就是不卖。有人给王士珍出主意,动用官府势力对邻居强行拆迁,王士珍并没有这样做,一再坚持买卖要坚持自愿,不能因为自己盖房子补上这个角,就对别人强拆强迁,这样不公平也不合理,再说了,邻家的菜地没有了,以后的日子怎么过?
日期:2011-10-21 13:43:35
按理说,以王士珍当时的权力、地位和财力,他完全可以强买强卖,但是王士珍却迁就了,不“以强凌弱”,而“宁可王宅缺一角”。这在当时的官场,的确是很难得的。
1912年溥仪退位后,王士珍遂辞官回家,到家乡正定的王家公馆隐居。他茶余饭后常到城墙边走走。一日他发现几个新驻防兵丁正在拆城墙,即上前询问。拆城墙的兵丁属奉系军队,不知王士珍是什么人。只见王士珍平民穿戴且说话和气,就没放在眼里,只是粗野地骂了一句。王士珍好言相劝,不料被兵丁扬手打了一个耳光。他只好默默离去。时隔不几天,这些拆墙的兵丁全被调走了。原来王士珍回到家后,即与该驻军的上司联系,陈明城墙防洪及军事上的重要性,要求制止拆城墙。王士珍当时虽不在位,但资历声望较高,所以驻军上司得知此事后,为防止出现更大更多的意外,就急忙调走了驻正定的兵丁,保住了正定城墙。
日期:2011-10-21 17:13:00
(6)潮起潮落居要职
清廷退位后,王士仍辞官还乡,不再过问政事,想着过几天太平日子。袁世凯窃据临时大总统后,急需得力人才,多次函电催促,力邀王士珍出山,都被王婉拒了。袁随后又派专人来正定请王士珍担任要职,再次被王士珍婉言谢绝。
1914年夏,袁世凯派其子袁克定及北洋僚友等数人专车至正定,临行前袁世凯对儿子袁克定说:“此次赴正定,责任重大,如果不能把王公请来,你就不要回来了!”
袁克定身负重托,率一行人直奔正定王府,毕恭毕敬转达父亲之意,坚持请王士珍出山,王仍执意不从。袁克定只得怏怏而回。
袁世凯铁了心要请王士珍出山,一计不成又生一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