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1-10-22 15:41:13
9、辞书
天宝、振国听得津津有味,盘腿居然这么神奇,二人不禁对现在晚上修来的盘腿功夫另眼相看。
“那天宁的唱念盖三江,又是怎么回事呢?”天宝问道。
大力师兄说:“唱念就是寺院的梵呗诵唱,是上殿时,称颂佛菩萨的声乐修炼。天宁寺的唱念功夫天下第一,唱念者身心合一,物我两忘,凡听过的人一辈子都难以忘怀,那是净化灵魂,安神定志的天籁梵音。”
今晚,曾振国把《百家姓》背了一遍给天宝听,天宝感叹道:“不知是这寺院的风水好,还是你这呆子本来天生就是聪明的种子。《百家姓》只用了三四天,就学完,还熟记,照这样的速度,蒙学你很快就可学完。想当初,那管老头敢小看你不识字,说什么三个月学一部蒙学便不错了,不料你一个多月却学完了《弟子规》、《千字文》、《百家姓》这三部蒙学。你的聪明才智,真出人意料!”
曾振国暗自傻笑,自己哪有什么聪明才智。向来内向的振国并没有跟天宝说他暗自下苦功夫,读得连觉都睡不好的事。
晨钟暮鼓,振国又开始啃《三字经》了,天宝看振国已初有文字基础,于是在文书院里教振国查阅《说文解字》与《尔雅》二书。
《说文解字》是东汉时大文学家许慎所撰,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分析字形和考究字源的书籍。如果要提高文字修养,深入研究扩展,这《说文解字》算是“良师益友”。
曾振国只是第一次开始学习查阅《说文解字》就被里面的文字释义源流所折服。譬如,振国翻到酒字,许慎说,酒者,就也,就人之善恶也。酒用于医药,行气活血,能助益为善,酒若酗饮无度,则惑乱性情,助人为恶也。这是简单巧妙,又令人记忆深刻的诠释啊!
读经背书,只粗通文墨,有许多不解之处,《说文解字》便如同暗夜的一盏明灯,点亮振国学习文字的光明道路。
原来人有不懂可问书。这是振国掌握了辞书这一书海工具时,第一感想。所以振国对《说文解字》与《尔雅》,这两部大辞书爱不释手,他每天都要到文书院去翻上几遍、几十遍,甚至翻上一两个时辰,为的就是解惑。振国每每都能从书中找到可以解答自己心中疑惑的快乐。
10、坚忍的个性
日沉月落,三五天,又转眼而过。天王补心丹吃完后,振国又开始失眠了。这可怎么办,总不能够靠药物来维持睡眠吧!
其实,也不是天王补心丹没效,而是服用天王补心丹后,要多休息、少劳作,这样药力四布,方有痊愈的机会。可振国服用后,不仅没有放松修学的速度,反倒加快了读书学医的进程,这样连同身体的体力与药力,统统都让他发挥用在学习上了。所以有多少药力进入身体,都如同你牛入海。刚开始还有点效果,可一久,就不行了。
又折磨了几天,振国就像,与其睡不着觉,在床上翻来覆去,不如起来打坐。既然心意识转个不停,就索性让它一路学习下去。
振国想到了“不倒单”,禅堂的老先生能够屹立不倒,终日坐禅,夜不展单,胁不沾席,而我年轻力盛,应该更加可以做到。
于是,振国开始晚上练“不倒单”,还采取双跏趺的姿势。这是最难的金刚座。饶他年少筋柔,身体轻劲,也吃了不少苦头。
如此又过了三五日,振国双目布满血丝,人也又瘦了一圈。天宝还以为振国住久了,抑闷想家。振国心中向来倔强,别人不问,他当然不会主动向他人诉苦。这也是他从小养成自强的习惯。
当时家里只有一个奶奶,即便在外面受尽苦楚,回来时,为了怕奶奶担心,也故意装作一副笑脸,乐哈哈的。
每个小孩子,多么渴望有个可以依靠的父母啊!振国却只能照顾奶奶。小孩子,难免口角争吵,乃至动手打架。有一次,游手好闲的富家公子们笑振国寒酸,振国气不过,便和他们动手打起来。寡不敌众,可想而知,振国被打得鼻青脸肿,满脸是血。
那时的委屈,他又能向谁说呢?不能惊动多病的奶奶,只有一条路——打碎牙,和血吞。所以小振国很早就养成坚忍的个性。
家中伙食常常上顿不接下顿,有时米粮不够,奶奶煮好饭,等振国吃下,振国却吃很少,或者半饱,便说:“奶奶,我吃饱了。”
人在年幼时,本是食量增长最快的时候,平常孩子,往往都会放开肚皮大吃一顿,还会向父母多要,以满足口腹之欲。而振国却能节制食欲,又怕奶奶担忧,故作饱状,以安奶奶之心。就此孝心孝行,忍饥耐饿,便非常人所能及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