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體

正文 第10节

热门小说推荐

《异辞录》在“议立宣统”一节中称,慈禧太后病危之时召见庆亲王和军机大臣,问及光绪皇帝病况,庆亲王回奏“疾大渐”(意思是快要死了),请立皇子。慈禧太后沉吟半响,说:“先令载沣之子入宫读书”。一旁侍立的载沣赶紧推辞:“臣之子幼,载涛之子长,愿太后善为计”。慈禧太后听后捶床怒骂:“你可真是糊涂!如今都什么时候了,还说这种无用话耶!现在立你的儿子为穆宗毅皇帝(同治)的嗣子,你为摄政王。你虽然没什么才能,但择有才能者为佐,好歹把这江山坐住!”

《异辞录》虽系野史,但作者刘体智出身名门(同光年间四川总督刘秉璋第四子,娶大学士孙家鼐之女),又曾任户部郎中、大清银行安徽总办等职,以其对朝政的亲身经历及对前朝掌故的熟悉程度,此传闻记载亦非空穴来风、凭空构撰。

载沣生于1883年,系醇亲王奕譞第五子。奕譞的福晋叶赫那拉氏系慈禧太后亲妹妹,但载沣并不是她的亲生子。叶赫那拉氏生养过四个孩子,但不幸的是,只有次子载湉(即光绪)长大成人。奕譞的侧福晋、即载沣的生母刘佳氏出身低微,但她为醇亲王生了三个儿子,即载沣、载洵、载涛,载洵和载涛在小的时候即先后过继给瑞郡王奕志(道光第八子)及钟郡王奕诒(道光第九子)为嗣,而同父异母的哥哥载湉已是皇帝,因而载沣成为醇亲王府中唯一的男性继承人。1891年,刚满五十岁的老醇亲王奕譞去世后,未满八岁的小朋友载沣便成为了新一代的醇亲王。

奕譞在世时,对载沣的教育尤其重视,当时来王府中任教的老师都是博学通儒,而载沣的性格与兄长光绪皇帝颇为相似,都是好静不好动,学习固然认真刻苦,但对外界事物缺乏激情。当然,在当时那些普遍的不学无术的皇族子弟里,载沣算是好学有知的。

载沣的父亲老醇亲王奕譞为人本分,性格随和,其才能远不及六哥恭亲王奕䜣,但他最大的优点就在于懂得谦恭自抑,不像奕䜣那样张扬,因而颇得慈禧太后的欢心。同治死后,慈禧太后选中其子载湉为皇位继承人,在天大的“喜讯”面前,奕譞竟然吓得当场昏厥在地(不知是否有夸张表演的成分在内)。此后,奕譞在慈禧太后面前更是恭顺有加,从不敢以皇帝的本生父自居。在外面,奕譞也从不招摇,甚至连亲王的架子都不敢摆,生怕有人到慈禧太后那里告密,危及自己与儿子的安全。

为了让慈禧太后放心,奕譞有意将王府的厅堂命名为“退省斋”、“九思堂”、“恩波亭”等,以示自己忠心耿耿,绝无二心。在书房常用的象牙镇纸上,奕譞特意命人刻写了的自撰的八字题词:“闲可养心,退思补过”,以表明自己无干涉朝政之想法。醇王府的家训也是奕譞亲自撰写,以警示后人:

“财也大,产也大,后来儿孙祸也大。若问此理是若何?儿孙钱多胆也大,天样大事都不怕,不丧自家不肯罢。财也小,产也小,后来儿孙祸也小,些许财业知自保,俭使俭用也过了。”

日期:2011-07-19 16:40:33

也许是受了家庭的影响,载沣的性格从小就谦逊温和,做事多有退让,生活知足常乐,和父亲十分相似。但可惜的是,奕譞去世太早,载沣没有机会获得父亲那样丰富的政治阅历,因而也远没有象父亲那般的精明。

奕譞去世后,醇亲王府主要由载沣的母亲刘佳氏掌管。或许是因为出身的缘故,刘佳氏对政治了无兴趣,但宫中的那个“老佛爷”偏屡屡干涉王府家事,譬如两次出继自己的亲生子,刘佳氏因此略有疯疾。后来载沣的婚事也是一波三折,最开始载沣已与某满洲贵族之女订婚,不料庚子之变中遭遇不测,后刘佳氏又给载沣定了一门亲事,不料慈禧太后横出干涉,非要将自己的宠臣荣禄之女指配给载沣,刘佳氏所定的亲事只能告吹。

慑于慈禧太后的淫威,刘佳氏虽然在背后千百遍的咒骂皇宫里的这个老妖婆,但也只能让儿子按照慈禧太后的意旨完婚。在溥仪被接进王宫继为皇帝的晚上,这位老祖母得知后非但未有惊喜,反而昏死过去,醒后居然对慈禧太后口出不逊:“抢了人家的儿子不算,还要抢人家的孙子!”

载沣的性格天生软弱,口才不佳,平时几乎无话,最要命的是,他做什么都没有热情。“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随富随贫且随喜,不开口笑是痴人”,这首白居易的诗,载沣把它录在团扇上,颇为自得。在他的书房,悬挂一联:“有书大富贵,无事小神仙”,载沣对读书是有兴趣的,但对政治则是避之唯恐不及。

倘若是山野人士,读书固然可以避祸,但载沣出身于当时最显赫的家庭,想要超脱政治,又谈何容易。事实上,慈禧太后对载沣的培养早有安排,决非是一二日之计,特别是在与光绪闹翻之后,载沣更是直接进入了慈禧太后的夹袋。由于年龄的缘故,载沣虽然贵为亲王,但在大多数的时间都是默默无闻。载沣在世人面前的首次亮相,则是庚子年后那次对德国的出使。

1900年庚子之役中,德国公使克林德被杀,《辛丑条约》中规定清廷须派遣亲王前往德国谢罪。如此,身兼亲王与“御弟”的载沣只能接受了这个尴尬的出使,并于1901年前往德国。是年,载沣年方十八,“皇室成员不得出洋”的规定也由此被打破。载沣的这次欧洲之行并不顺利,德方挟战胜之威,要按清廷的跪拜礼来为死者谢罪,载沣听说后便暂停邻国托病不行,称“宁蹈西海而死,不甘向德皇跪拜”。几经外交斡旋后,德皇迫于舆论的压力,这才答应行鞠躬礼。

这次的欧洲之行,给载沣带来了刻骨铭心的记忆。在退位三年后,载沣偶然从旧书摊上购得一本小书《醇亲王使德始末恭纪》,书中详细记述他当年这段并不算愉快的经历。载沣阅后感慨万千,他在书的扉页上写道:“予于光绪辛丑年,使出洋已成陈迹也。兹于越十四载……世事沧桑,时虞变化,而今回忆十四年前,竟如一梦焉!”在之后的三十年中,载沣多次阅读此书并分别写下批注,如1922年写道:“越二十一稔岁,逢壬戌,余已行年四十。再检出是册翻阅之,余弥增感谓,其世态沧桑,时生变化,自辛丑至今局势大改而特改,中外皆然,吁可叹甚矣 !”

从德国回来后,载沣奉旨成婚,福晋是慈禧太后的宠臣、大学士兼军机大臣荣禄之女瓜尔佳氏。载沣的婚礼颇为引人注目,因为其规格远高于一般亲王的标准而接近了皇太子的水准。这里面究竟隐含了怎样的政治含义,恐怕只有慈禧太后心里最清楚。之后,载沣先后担任宫廷行走、阅兵大臣、随扈大臣等差使,23岁的时候被任命为正红旗满洲都统,成为一品大员。1907年6月,二十四岁的载沣受命入军机处“学习行走”,从此进入了清廷最核心、最机密的部门接受锻炼。次年,载沣成为军机大臣,接班迹象十分明显。也就在这年,光绪和慈禧太后先后去世,载沣的儿子溥仪继位,年号“宣统”,载沣则以摄政王监国,时年26岁。

不管载沣愿意也好,不愿意也罢,只要上了“摄政王”这个位置,就算不是为了天下黎民苍生,那也得看在王朝、家族、儿子或是自身的份上,竭心尽力,不容退缩。可是,一个26岁的年轻人,他能做什么呢?

当然,对于皇帝来说,26岁也不算太年轻,古代皇帝一般在16岁亲政,如康熙14岁便亲政,像未必那么合格的皇帝如同治、光绪都是在18岁亲政……可是18岁的小孩子能做什么?做一国之君、权理天下大事,未免荒唐!

最近更新小说

最重要的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