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者是盲目地相信天下无贼,而前者则是过高地估计帝秦将不堪一击。因此,并不做事实上的后续应对准备,这正如胡亥坐视事态向不可收拾方向发展一样。
有一个人就瞧出此中的不妙倾向。
此人就是我们在前面提到过的孔鲋,帝国错误的挟书律政策把天下知识分子逼向对立面的代表人物。
他的名言是:“吾为无用之学,知吾者惟友。秦非吾友,吾何危哉!吾将藏之以待其求,求至,无患矣。”
果然,当他得知陈胜起兵之时,即怀抱“孔氏之礼器”,脚不旋踵地往归陈胜,获尊“博士”。
可见,起事之初,陈胜王的阵营真可谓人才济济。
孔鲋警告说:“要想立于不败之地,最好的办法当是依仗自身做好充分的准备,而不能以敌人是否会来进攻为凭借。否则,一旦遭遇不测,后果将不堪设想。”
往后的事实会证明,孔鲋的这个预见是正确的。
可是,陈胜再一次拒绝了正确的意见,而且表现出十足的狂妄。
他说:“我的计划万无一失,先生不必多虑。”
可以肯定,陈胜不是一个无知的人,问题在于,狂妄让他失去了正常的理智与判断力,几近于无知,这就是为什么我要说,陈胜已然被胜利冲昏头脑的原因。
事实是,这三路大军都没有收到预期的作战效果。
这预示着陈胜灾难性挫折的开始。
风起云涌(3)
我们在前面说过,帝国四通八达的驰道系统,除经济方面的原因之外,更主要的是出于军事层面的考虑。
就是说,一旦有什么风吹草动,便捷的交通网即可将帝国的武装力量运抵任何一个需要到达的角落。
这是秦始皇的考虑。
就中最为著名的一条就是横贯东西的主干道:自咸阳东出函谷关,经洛阳,循济水东行,达定陶,东抵临淄。
这条主干道相当于帝国的命脉,即是经济的,也是军事的。
明了了这一点,现在再来看吴广的军事行动,我们会发现,这其中大有文章。
吴广从陈邑北上,心无旁鹜,直取荥阳。
他为什么非打荥阳不可呢?
两眼老盯着荧屏,或者自顾在空气画圈,当然很难理解这里面到底隐藏着什么玄机。但当你在书桌上腾出一点空间,摆上诸如“中国古代史地图集”之类,可以直观地名的书籍时,你就会晃然大悟,答案原来象空中的月亮一样一目了然。
手指点中“咸阳”,然后顺着东西主道的路线向东,“函谷关”之后,出现在你眼前的,必然是洛阳。而紧接着“洛阳”之后出现的是什么呢?
是的,它就是荥阳。
换言之,荥阳是东西主干道的必经之路。
更为关键的一点是,荥阳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必经之路,其地理位置显示,它的存在不可轻忽。
战国时期,荥阳与距它不远处的成皋(河南汜水镇虎牢关),曾是拱卫韩国首都——新郑安全的北方要塞。公元前249年(秦庄襄王元年),秦将蒙骜攻占成皋、荥阳,新郑就此成为秦国的囊中之物,三川郡即于此时设立。
这就是荥阳的险要形势,它与其西面的函谷关,俨然构成互为支撑的军事存在。
荥阳能忽视吗?
不容忽视的荥阳与吴广一意用兵荥阳之间,其道理就不言自明了。
就是说,打下荥阳,对于造反军来说,等同于切断了帝国的交通命脉。试问,这个时候,帝国政府还能灵活的调度他的部队吗?此其一。
其二,周文单兵西进函谷关,其侧翼或者后防线,无疑是他的核心顾虑,而吴广如果能顺利拿下荥阳,也就意味着,他将为周文提供生死攸关的后防线掩护。
这才是吴广真实的军事意图,也是陈胜据以为狂妄的心理基础。
此时,镇守荥阳的是三川郡郡守李由。
而李由是谁呢?
李由即是丞相李斯的大公子。
吴广按计划围困了荥阳,但出乎意料的是,他未能按计划打下荥阳。
这就是说,吴广未能实现与周文之间至关重要的战术配合,这为周文后来的惨败,埋下了伏笔。
相较于困于坚城之下的吴广,周文部似乎一切顺利,前途一片光明。
在战役的初期阶段,情况确实是如此,从前线传回来的消息,着实让人振奋。
周文竟然一举荡平了军事要塞——函谷关,这意味着,造反军的兵锋已经毫不留情地插进了帝国统治的心脏地带。
尽管周文眼下兵势特盛,有兵车千辆,作战部队十数万,但这些人到底是未经磨练的乌合之众,岂能与当年六国的百战之师相比?
想当年,六国无数次的合纵,雄赳赳气昂昂,一路耀武扬威,大有跨过函谷关,直捣咸阳之势。可是到头来,不是自动地一哄而散,就是被动地一哄而散。
函谷关,这个拱卫关中安全的四大雄关之一,依然是六国无可奈何的噩梦。
可是现在的情形是,周文不费吹灰之力,即拿下了这个似乎更需要固若金汤的军事要塞。
这说明什么问题呢?
这说明,帝国的核心统治集团麻弊到该杀的地步。
即然他们把军国大事当儿戏,那还有什么好客气的呢?
于是,周文一路势如破竹,相继攻克潼关、宁秦,前锋一直打到一个叫“戏(陕西临潼西)”的地方。再往前推进那么一小步,你知道的,那就是咸阳。
胡亥这才慌了手脚,“怎么办,怎么办,怎么办?”
这就是蠢材们在需要他们果敢地做出临机处置时,挂在嘴边的唯一智商。
所幸帝国政府并不都是这样的蠢货,也还有个把能顶事的人物。
其中之一就是少府章邯。
章邯明确地指出:“强盗已打到家门口,此时再去征调附近驻军,显然来不及了。唯一可行的办法是,把骊山苦工武装起来,投入战斗。”
这回胡亥再不敢高坐云端之上,立即下令大赦。
章邯遂带着这支七拼八凑起来的部队,前往迎击。
结果是,楚军大败,只得向后撤退。
前文已揭,造成周文惨败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得归罪于吴广的“失期”,未能及时接应周文,导致他的大胆推进,变成万劫不复地孤军深入。
而西进的第三路大军——宋留,受阻于南阳,未能继续向前推进,更不要说进入武关,从南路对咸阳形成有效的威慑与牵制了,这也促成了周文的失败。
不过话又说回来,在迎头痛击与极可能出现的迂回包抄面前,周文竟还能活着冲出重围,没有被就地歼灭,说明此人还是有一点能量的。
附:三路大军合兵咸阳图
日期:2011-08-09 19:10:01
风起云涌(4)
事实证明,陈胜不是英雄。
因为英雄还有这样一个定义:他不仅是一个有勇气打破自己面前所有规律的人,而且始终是时代的先锋。
陈胜是先锋吗?
应该承认,曾经是,但现在不是了。
他成了摘桃派。
而“摘桃”一词也就意味着,不管别人认可不认可,至少他自个是认可功德圆满了。
既然这样,他还能象振臂一呼时所做到的那样,亲冒矢石,激情燃烧吗?
事实是,他把陈邑当成了首都。
陈胜错失了一举端掉咸阳的大好时机。
那么,在建立统一战线这个曾经极为明智的问题上,陈胜的作为又是如何的呢?
很是悲哀,命运同样没有垂青于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