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收集自“岐伯”直至“华佗”以来,所有的论述脉象脉法文字,分类编辑共为十卷。按病因病机,进行分类,其中的内容,也包涵了相关的其它诊法内容。其中,后世王、阮、傅、戴、吴、葛、吕、张等诸医家的不同观点,也一并收入其中。希望有志之士能用心研究,探究其中深厚与博大的智慧,则可以达到与古代大医相当的水平,从而用精湛的医术,为后人造福了。
日期:2010-07-26 15:44:03
脉象与脉之机理是很复杂的,其体状变化至微,所以辩识不易。弦脉与紧脉、浮脉与芤脉,说起来有些相似而易混。所以,诊脉之道,想想容易,但下指却一片茫然。将沉脉误作伏脉,则据此而处方治疗然不会对证;将缓脉误作为迟脉,则据此而处方治疗将带来危害。更何况,还有多种脉象见于一病,也有不同的病症呈现相同的脉象,所以,其复杂情况可想而知!
医疗行为,关乎性命,“医和”与“扁鹊”堪称大医,诊脉时都要反复思量 ;“仲景”诊病也属高手,还要参以望、问之诊,稍有一点疑问,则必多方求证,你看《伤寒杂病论论》中在用承气汤时小心翼翼不敢大意;区别呕、哕也是要仔细分析三焦的受气关系。然而,由于医学典籍写于古代,流传中又有错讹,所以后世很难正确地理解与应用。过去的学问又多是口述心受,秘而不宣,不肯轻易外传,这也让后学之人无法正确地掌握其核心与实质,而被错误的理解所误导,各执偏见,自以为是。于是,在医疗实践中,导致小病酿成大病,结积之疾再也无望恢复,这种现象持续至今。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