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杜牧等啊等,终于等得云开见日出了:唐宣宗大中二年,公元848年,他的好友周墀当上了宰相,杜牧在他的帮助下当上了司勋员外郎,后又转为吏部员外郎。接下来,我们的杜牧便接连给人家写了三封信,说“大哥啊!俺想当的不是什么京官,俺想当的是湖州刺史,你就成全俺吧!”
于是,在大中三年,杜牧终于出任他梦寐以求的湖州刺史了,但距离当年与那母女俩约定的时间,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四年,当年的那个未成年少女也已嫁人了,而且居然还生了三个孩子,最大的孩子估计都可以打酱油了。
杜牧知道后很生气,自己搞半天原来是空欢喜一场,所以当即便把那妇人给叫来了,本来能成为他丈母娘的。
日期:2011-04-16 11:37:14
这老妇人很聪明,为了让杜牧死心,她还把她的小外孙给带来了。
杜牧责问她:“从前你已经答应把女儿许配给我,为什么要背信失约呢?”
老妇人便说:“原来的约定期限是十年,可十年过去了,你都没有来,我这才把她嫁人了。”也就是说,那小姑娘到了二十好几才嫁人的,要知道在古时,女子一般到了芳龄二八,也就是十六岁,那就得嫁人了。小姑娘白白等了他杜牧好多年。
杜牧还不信,取出盟约一看,还真是那么回事,于是他想了想,说:“罢了罢了,她讲的也有道理,若是要强迫她的话,怕是会惹出祸事来。”于是就放她走了,还送了人家好些礼物。
郁闷啦!伤心啦!为此他写下了这样一首诗:
自是寻春去较迟,
往年曾见未开时。
如今风摆花狼藉,
绿叶成阴子满枝。
——《叹花》
故事讲到这里就告一段落了。
不过我们要知道,杜牧可不是那种只会风流的才子而已,人家在年轻时那是很有理想的,并且还精通军事,还写过一本《孙子注》呢!绝对是一个有志向有抱负的热血青年。
日期:2011-04-16 17:17:16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他的生平:
先来说说他的家世,总的说来,那叫一个显赫——
他的远祖杜预,乃是西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学者,同时还是一位著名的军事家,西晋灭吴时的统帅之一,可谓是能文能武,超级牛人一个;他的曾祖父杜希望,也是一位军事家,他是唐玄宗时期的边塞名将,并且还爱好文学。要知道,武将们一般多以大老粗居多,能写出自己名字的那就已经很不错了,而他不仅会写自己的名字,而且还是个文学青年,真是不简单;他的爷爷杜佑,学历史的都知道,乃是一大名鼎鼎的史学家,博古通今,著有《通典》两百卷,而且人家还历任德宗、顺宗、宪宗三朝宰相,也是一个超级牛人。他老爸杜从郁,虽然没他老子杜佑牛,但好歹也是一员外郎级别的。
怎么样,牛人都跑到一家来了,都可以开个养牛场了。
应该说,杜牧对于自己的家世那是十分自豪的,不仅如此,他还经常夸耀他们家书多,说什么“第中无一物,万卷书满堂。”所以说,杜牧那是含着金汤匙长大的,打小就是一贵族少年,就跟那个写《红楼梦》的曹雪芹一样,童年生活是富裕且快乐的。
不过可惜的是,他老爸杜从郁过早的离开了人世,这时候,他那当宰相的爷爷也已经去世了。所以嘛,这家境是一日不如一日了,可谓是家道中落。但这恰恰磨练了我们小杜子的意志,他没有忘记他们家是书香门第,也没有忘记这诗书传家的祖训。于是,越是在艰苦的环境下,他越是发奋读书。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杜牧在年仅二十岁的时候就已经非常博学了,尤其专注于军事和治乱的研究,这就很有他先祖杜预的遗风了,不仅学问好,而且还精通军事。在二十三岁的时候,他就写出来一篇奇文,叫《阿房宫赋》,真是个人才啊!就像是当年的王勃,小小年纪便写出了《滕王阁序》。
唐文宗大和二年,公元828年,年仅二十六岁的杜牧考中了进士,紧接着,在这一年,他又考中了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被授于弘文馆校书郎一职。
关于他是如何考上进士的,《唐摭言•公荐》记载了这样一个小故事:
日期:2011-04-16 20:59:52
话说,当时的礼部侍郎崔郾,奉命到东都洛阳去主持进士科的考试,百官都在城外为他饯行。
这时,一个老头子骑着毛驴就过来了,他可不是什么张果老,他是当时的太学博士吴武陵,跟我们的柳宗元柳兄是好朋友,乃是一代名士。
崔郾连忙离席迎了上去,谁知我们的吴老一看见崔郾,就把他拉到了一边,拍拍小崔的肩膀就说:“你担任这次考试的主考官,乃是众望所归的事情,老夫也很放心。虽然老夫老了,不能像你一样为朝廷排忧解难,但还是可以为你推荐一些贤士的。而老夫今天来,就是要为你推荐一个人,要说这个人啦!那真是个人才。前些日子,老夫偶然发现一些太学生在讨论一篇文章,老夫走过去一看,原来是这次要参加考试的杜牧所写,叫《阿房宫赋》。要说这篇文章啦!那写得真好,这个人也忒有才了。我知道你崔侍郎工作忙,日理万机的,恐怕没有时间去阅读这篇文章,不如今天让老夫为你诵读一下。”说着,他便把杜牧的《阿房宫赋》读了一遍。
而这个崔侍郎呢,他也是一个有品味的知识分子,听完后也觉得写得好,称赞不已。
吴武陵便乘热打铁,要求崔郾在接下来的考试中将杜牧评为状元。
崔郾满脸的不爽,推辞说:“状元已经被他人预定了。”
吴老穷追不舍,大声说道:“如果真的当不了状元,那就退一步,让他以第五名的身份及第,如何?”
小崔还在犹豫不决。
吴老急了,最后竟倚老卖老地说:“多大个事啊!如果还不行的话,就请你把这篇文章还给我,看有没有比这写得更好的了。”
崔郾被这个老头逼得没办法了,只好答应了下来,这样我们的吴老才放心的走了,而我们的小崔侍郎则无奈地摇摇头,目送这个老头子离开。
日期:2011-04-16 21:06:45
我一直怀疑,这个吴老头他是不是杜牧家什么亲戚,当然,我们更愿意相信他是太爱我们小杜写的这篇文章了,所以才会这样不遗余力地去推荐他。
最终,我们的杜牧就以第五名的身份考中了进士。
看,又是一考场黑幕,又是内定。
得知自己考上进士以后,我们的杜牧甭提有多高兴了,接着便赋诗一首,来表达自己的这种喜悦之情:“东都放榜未花开,三十三人走马回。秦地少年多酿酒,却将春色入关来。”
意思是说,放榜的时候,洛阳的花儿都还没有绽放呢!俺们这三十三个高中的进士,个个都骑着高头大马,得意洋洋地走在大街上,俺们要去参加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出席各种各样的宴会;在宴会上,俺们喝着秦地的美酒,心情那个爽啊!满面春风的,好像这春色都被俺们带进了长安。
看把这小子给乐的,估计都快忘记自己姓什么了。
这三十三个人,就是这次进士及第的全部人数了,大家屈指一算,大致就相当于今天全国高考各省文科状元的总数,可就这个数目,在唐朝来说那还算高的,要知道,在唐朝前期,及第的人数一般就只有十几名,中唐以后才上升到三十名左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