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普心下不安,在私下里请赵匡胤立皇子赵德昭为太子。不知出于什么心理,赵匡胤竟拒绝。这也为后来的赵光义继位更增了数分疑云,后世学者据此推断:赵匡胤有意传位赵光义,金匮之盟实有其事。据《丁晋公谈录》载:赵光义在继位不久,无意间的一句话,天机尽泄——‘倘若赵普仍居中书,朕安得居此位!’赵匡胤请赵普上路给出的解释是‘均劳逸’也就是说:你太累了,也该歇歇了!
赵普的黯然离京,是赵光义的幕后总策划与推手。而卢多逊之辈冲锋在前、猛拍板砖,只是帮闲罢了。朝中没有了赵普的梗阻,很快赵光义就荣封晋王,距离君王,只差一顶孝帽了!
赵普也不是等闲之辈,人虽然离开了政治权力中心,却对自己离开后,可能出现的政局做了未雨绸缪之事,以利将来卷土重来。罢相之后,赵普写了表章‘外人谓臣轻议皇弟开封尹,皇弟忠孝全德,岂有间然。’。估计也是临表涕零的情形,辛辛苦苦多少年,一夜回到了起点。怎么能让他心甘呢?
赵普很清楚,这奏章不单是赵匡胤能读到,他这样写也是在给赵光义看。所谓忠孝全德之语,仍是在不忘提醒赵匡胤,要注意身边的这位御弟。他这样写也是希望有天赵光义读到奏章会放他一马。为将来身家性命考虑,他也必须这样做。通过这些年的接触了解,他心中清楚:赵光义是个难侍候的主儿,比赵匡胤官家心胸狭窄。
赵匡胤在罢免了赵普相位之后,初时还没有觉得不什么不妥。可是时间久了,他就感觉到了朝堂间来自晋王的势力不可小觑,后悔当初自己的决定是多么的草率。只是做为人君,自己‘均劳逸’的话言犹在耳,再把赵普请回朝中怕是会惹的朝野士民非议。失去了赵普这个老卒的拱卫,面对赵光义的步步紧逼,他却失去了当年的英勇。
这并不是因为‘功夫再高,也怕菜刀’。相信功夫皇帝不出手则已,一出手肯定是极具杀伤力的。然而英明神武的官家却不忍心对自己的胞弟痛下杀手,在这一方面他还真的不能与唐宗比肩的。不过一味的退让总不是办法,好在办法总要比困难多,他绞尽脑汁之后,终于想出了一条安天下的妙计——迁都!
赵匡胤心中存的是‘惹不起,还躲不起吗?’的心思,哪知道没有动此心思还好,一旦把这想法公之于众,竟是把赵光义也推上了绝境。无奈何的赵光义只好先下手为强了!
光义、光义,就得把所有的情与义都丢光!失去了义的赵光义继位之初,就急着更名为‘旻’,有没有做贼心虚的心理相信读友自有公论!
赵匡胤动了迁都的心思,也并不是完全因为赵光义在开封城经营十余年,势力盘根错节的原因。开封城确有他不适合做一国之都的道理。
建隆元年,赵宋代周,定都于开封只是权宜之计。刚刚登基的赵匡胤忙于巩固新生政权,无暇顾及其它。到了开宝元年,终于开始了第一次对开封城的修缮工作。当负责修城的官员兴奋的捧了施工图来请官家过目之后,万万没有想到:赵匡胤看了,勃然大怒。
这名官员还没有资格让官家往他脸上涂鸦,见官家动怒,虽然心中惴惴,却又不明就里,惟有拜舞于地口称死罪。原来这将作监官员工作热忱度虽高,却并能领悟最高领袖的想法。所以他图做的再周正,也不会被赵官家赏识了!赵匡胤拿起笔来,在图上笔走龙蛇,写毕扔在地上,命那官员依样葫芦。
(笔者注:说到这个成语,出处还是来自陶谷!赵匡胤代周,陶谷出力颇多。想着自己文笔高超,骨相非凡。做个宰辅应该是手拿把掐的事情。可惜未能如愿,赵匡胤依命他在翰林学士一职上发挥余热,他见赵官家崇文抑武,又去逢迎,劝赵官家重视文字工作。而赵官家却认为他所做工作无非是抄抄写写,依样画葫芦罢了。陶谷目的没有达到,却惹来嘲笑,失望之余在墙壁间题诗道:堪笑翰林陶学士,年年依样画葫芦。近日坊间多有流传,某地某官方文章为从前某年某月所写,所不同者只是时间日期而已。这大概就是依样葫芦的最好注释吧!可发一笑!)
日期:2011-04-24 21:29:06
第五章绝代风华——往事知多少?36
另:陶谷自诩骨相非凡一事,绝非笔者杜撰。这厮生前没有戴上貂婵冠,死后竟连尸骨也失了踪迹。显然所言不虚,为人所盗矣!
那官家拾起图纸,见那上面墨法淋漓,赵官家在上面画的街坊如迷宫仿佛。还特地在旁边注明:依此修筑!
那官员辛辛苦苦不知用了多少工作日才画就一幅——横平竖直、四平八稳、四面皆有门,坊市经纬其间的施工草图,被赵官家批成一无是处,实在是此官员着实是个‘冬烘先生’。倘若依一般人的眼光来检视此图,估计对这官员的工作会不吝溢美之辞的。
但是他却忽略了开封城做为帝国首都,还是有它的军事意义的。赵匡胤改图,乃是出于城防的考虑。为后世子孙计,城池必须要修成易守难攻、固若金汤。赵匡胤这样想法是从战略角度考虑,京师的安全远胜于漂亮壮观。而那官员却虑不及此,食君之禄却不能为君分忧。任何危害京师安全的行为都是种不可饶恕的罪过,这官员没有吃扁已经是烧高香了。
开封城做为我国的七大古都之一,其最辉煌的时期理应是北宋年间。只可惜,宋时的开封城虽然没有毁于战火,却因为黄河的泛滥而深埋于地下数百年了。到现在人们只能从《清明上河图》中领略开封城的繁荣、美丽了,实在是令人扼腕之事。
根据确切文献记载,开封市在春秋时期位于卫国领地。当时被称作仪邑,可以视作开封市建城史肇始于此时。后来的魏国占领此地,建成国都大梁,修建了以国都为中心的运河网。于是大梁城,做为孟夫子游说惠王的舞台而广为后人所知。百余年后,秦王嬴政扫六合、一统华夏,水淹大梁城,繁荣的大梁成为废墟。
任何事情有利就有弊的,靠黄河水道近、运输业兴旺、经济发达,可是相应的水患也成了衍生物。黄河历史上不知有多少次泛滥成灾,次数多了,人们在徒唤奈何之余只能做沧海桑田的感慨了。到了西汉年间,在大梁故地又新置浚仪县,隶属于陈留郡。历史发展到南北朝时期,浚仪县的行政地位提高,成了陈留郡治之所。东魏时期成了兼管数郡之地的梁州治所,北魏时候干脆更名为汴州。
隋朝开国之后,废除郡制,但是浚仪县依然是汴州的治所。众所周知的是,隋朝开始了大肆兴建水利工程,虽然直至今日人们仍在坐享着运河带来的运输便利,然而却对隋炀帝不断的口诛笔伐。功与过有时又怎么能分的清呢?隋炀帝做为一个历史暴君的形象出现似乎也是唐人有意为之,这样做的原因就是极力贬低前朝、方便讴歌大唐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