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韩关系进入了一个历史新阶段。
别人聚餐也好,开PARTY也好,大联欢也好,只要不涉及秦国的利益,秦孝公也不会关心。
但是,这样的会盟,十有八九同秦国利益有或多或少的影响。
秦国的东部边界临着魏、韩两国。
所以,魏、韩两国开场会,秦国就要担心大半年。
其实,在战国时代,各国国君之间聚会的时候很多,基本上隔不了几年就有一次,大多是就当前国际形势发表一下看法,各方表表态,说些大家都是好朋友,不要打架,如果别人打你了,我肯定帮你。
当然,潜台词是:别人打我时,你也要帮我。
这就像小孩子过家家一样。
可是,这样的因公旅游活动,秦国参加不了。
没人邀请。
自己邀请昵,又没有人参加。
各国的态度很明确。
诸侯会盟是文明人之间的事儿,秦国哪里有资格参加!
再者,就是参加了,有你说话的权利吗?
所以,我们也不邀请你,你该忙啥忙啥吧,不用凑热闹。
一来二去,大家也就渐渐忘了秦国参加不参加聚会。
反正参加不参加无所谓,有没有秦国都是一样。
诸侯认为一样。
秦孝公认为不一样。
这就像单位里的聚会、宴请、联欢、郊游、比赛,许多人都被要求参加,可是就是没人通知你。
组织者没有通知你,同事们也没人想起你。
一句话,你的存在等于不存在。
你心里会舒服吗?
秦孝公现在就处于这种令他愤怒的感觉。
男人可以被人打到,但不可以被人轻视;国家哪怕再小,都应受到尊重。这是常识。
冷静之后,他把道理想通了。
别人不尊重你,不怨他。
怨你。
怨你不够强大,只要你强大了,别人自然会尊重你的。
接下来的问题是:靠什么发展强大?
日期:2011-02-11 17:52:43
3、招贤令
秦孝公继位时二十一岁。
这是一个小马一样的年纪。朝气蓬勃,激情四溢。
他继承了他老爹的优良传统,一不K歌,二不泡妞,三不开赛车,四不搓麻将。总之,个人爱好一点没有,一门心思扑到国家治理上。
可是,忙活了一段时间后,孝公同志发现了问题:自己虽然天天累得够呛,国家却是一点起色也没有,这弯到底在哪里?
弯弯在哪里,明眼人一下子就看出来了。这国家治理哪能是一个人的活儿,人事、劳动、公丨安丨、外交、国防、民政、教育、卫生、质量监督、煤矿安全等等,哪一摊子事不得一个人管,别说是秦孝公,就是孙悟空估计也忙不过来。
这是一项地地道道的集体劳动。
琢磨通之后,秦孝公开始进行人事安排。
可是,这活儿也不轻松。
原因很简单:缺人。
一般的人一个也不缺,缺的是能做事,会做事,愿做事的人。
也就是人才。
谁谁谁不就是说过吗:二十一世纪的竞争,归根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
战国时代也是如此。
客观情况往往是:有才能的人当不了官,做了官的人又不会做事。不会做事的这官还过的挺舒服,因为他虽然不会做事,可是他会做官。
把他换下去吧,嘿,还真不容易,七大姑八大舅,刚听到一点儿风声,立即就围上来了,送支票的,唱高调的,哭闹的,装疯的,上吊的,温情脉脉的,声泪俱下的,威胁利诱的,背后下闷砖的,啥样人都有。
秦孝公面临的也是这种情况。
可他的情况更特殊:秦国别说人才,略微有点三脚猫功夫、自以为才高八斗的差不多都走光了。
走到哪里去了?
齐国。
从二十多年前,齐国就开始实行人才引进政策,专门在国都临淄西边一个叫稷下的地方,建造宫殿,招徕各国人士。
来到稷下的人都成为“稷下先生”,也称为博士。
呵呵!
齐国的人才政策是无论身份,不讲职业,只要有一技之长,来此就受欢迎,并且来去自由,不予干涉。
因此,各色人等前往齐国的很多。
例如后来大名鼎鼎的孟子、荀子,都曾在这里度过一段光辉岁月。
有一个先生的情况颇能说明齐国的政策精神。
这个人叫淳于髡,家奴性质的赘婿出身,地位十分低下,比平民阶级还要低。在讲究周礼的时代,这样的人没有任何地位可言。
但是,这个人也做了稷下先生。
他的业绩表现在:两次当面批评孟子,说鲁国重用你们儒家学说,任用你们儒家弟子做官,其结果国家越来越弱,弄得原本的一等大国现在连个三流国家都不如。
他还说,儒家做事情不少,可没有一件成功的,根本都不是贤者。
可怜,堂堂的亚圣孟子,被他一顿臭骂,搞得灰头土脸的。
因为这位淳于先生说的是事实。
鲁国确实任用儒家人士,包括任用过儒家的第一圣人孔子,可是鲁国却是越来越弱,越来越弱,直到OVER。
他最有名的业绩还不是批评孟子,而是劝说齐国的相国(总理)邹忌如何如何治理国家,使邹忌协助齐威王一再战胜魏国,接连取得桂陵之战、马陵之战胜利,代替魏惠王成为中原NO.1人物。
正是由于齐国这种打破身份界限、蔑视地位名声的态度,和公开声明的“不为所有,只为所用”主张,大批精英分子如过江之鲫,纷纷前往齐国。
道家学派,儒家学派,法家学派,兵家学派,甚至阴阳家,只要是战国时代有的派别,齐国基本都有。
其实,各国人才去的最多的还是魏国。
魏国的人才战略比齐国早了六十多年,那时候,秦孝公的爸爸还没有出世昵。
不说别的,单单提提这几个人的名字,你就知道魏国的人才战略是多么的成功:李悝,乐羊,吴起,西门豹。
这几位早已成为中国历史上的名人,可以说是家喻户晓。
历史课本中有他们的名字,如李悝变法。
语文课本中也有他们的名字,如经典课文《乐羊之妻》、《西门豹治邺》。
这些人帮助魏国成为战国初期的第一强国。
成为强国之后,各国前往魏国的更多,其势头绝不亚于当今世界各国人士前往美国留学、经商、旅游、移民情况。
谁让人家国家牛呀!
人生百年,眨眼就过。
真正的人才,谁不希望在这短短的一生中,做出一番惊天动地、轰轰烈烈、震惊世界、名垂千古的事业。
真正的人才,谁希望自己窝窝囊囊、低微卑贱,被才能不如自己者呼来喝去,整日里低声下气、忍气吞声,在无声无息中度过一生。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这岂只是李白的豪气。
身未成名人已老,这岂止是杜甫的悲哀。
因此,去能用我地,出力挽乾坤,不应有错。
秦孝公相信,只要政策对路,方法得当,不怕招不来人才。于是,考虑几天之后,孝公的草台班子加班加点,制定出一套方案。
方案内容简单概述如下:只要能够使秦国有重大变化的,大大赏赐的有。
孝公没有批准这个方案。
孝公指出,这样写不行,这体现不出我们的诚心诚意,反而让人觉得你在忽悠他。你想,什么叫重大变化,重大怎么看出来?变化是指变好还是变坏?再者,怎么赏,是赏一盎司黄金,还是给一个挖耳勺?
拿下去,再搞。
啥都别说了,重新做吧。
应当说,秘书们领会领导精神还是挺快的,再加上孝公的态度,让他们明白,领导是真想弄几个人帮他管他的国了。
这还不好办。
于是,想象力给充分调动起来了。
三天后,新方案出炉。
果然,比起第一次,条件具体多了。
新方案不但一项一项规定了啥叫改变,改变到哪个地步给哪种奖励,而且明确说明,只要是下列人员,志愿来到秦国,愿意投身到西部大开发行列的,无论是否取得诸如诺贝尔奖金之类的成果,都能享受下列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