揍完之后,秦孝公命人把太子抬到公孙鞅府中,向公孙鞅当面道歉。
见到满身鞭伤的太子,公孙鞅什么都明白了。
他很伤心。
我辛辛苦苦这么多年,容易吗?为了你们家,操心操劳,费心费力,兢兢业业,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加班,自己的老婆孩子都顾不上接过来,却落得如此!
我为了谁啊?
难道是为了我自己?是为了荣华富贵、光宗耀祖?是为了锦衣玉食、被人前呼后拥的生活?是为了听人们言不由衷的奉承?
我是为了你们秦国呀!
为了你们秦国,我背井离乡,带着理想、抱负和满腔热血来到这里,忍受着常人无法忍受的白眼、寂寞、孤独,忍受着不被理解的痛苦,变革法令,治理民风,整顿吏治,完善税收,力图在最快的时间内使秦国成为天下第一强国。
可是,你们竟然如此对待我!
我感到寒心!
公孙鞅没有理太子,仍由太子去说。
道歉话用不着长篇大论,很快就说完了,公孙鞅还是没有接茬,太子很尴尬,走也不是,呆下去也不舒服。
但他还是走了。
日期:2011-03-18 22:01:30
7、你举你的例子,我说我的故事
虽然公孙鞅被砍得很重,但毕竟不是要害部位,经过几个月调养,身体慢慢恢复过来了。
被刺事件后,秦孝公不顾公孙鞅的反对,替公孙鞅物色了二十名膀大腰圆的汉子做保镖。秦孝公要求保镖,公孙鞅到哪里,他们跟到哪里;公孙鞅睡觉,他们在门外守候;如果公孙鞅发生一次意外,把他们全部处死。
公孙鞅说,这样不好,太招摇。
秦孝公说,安全是第一位的,其他都是次要的;况且,按你的级别,用二十名保镖不算张扬。
公孙鞅见反对无效,也就同意了。
本来,秦孝公打算让那天挺身而出、制服刺客的壮汉担任保镖。但是,公孙鞅不同意。公孙鞅说那是自己的恩人,驱使他做事显得对人不尊敬。
秦孝公问公孙鞅怎样报答这个人。
公孙鞅说,还没有考虑好,先同那个人谈谈再说吧。
早在治疗期间,公孙鞅就派人打听过恩人的基本情况。各方面材料汇总之后,这个人的基本信息出来了。
姓名:公孙衍;
籍贯:魏国;
年龄:30岁左右;
身份:士;
职业:暂时没有。
谋生手段:不详。
反反复复看过几遍之后,公孙鞅决定,在没有搞清楚公孙衍的来历之前,先同公孙衍聊聊,看看公孙衍的才能如何。
公孙鞅又一次向公孙衍表示感谢,称赞他的见义勇为。
公孙衍说你太客气了,遇见不平之事挺身而出,本为男子汉大丈夫的做事风格,不值得一而再再而三地道谢。
公孙鞅见公孙衍是粗扩、豪放之人,便不再同他客气。
两人初一开始聊的是战国形势。
公孙鞅喜欢聊这方面的话题,他认为,通过这类话题,可以观察谈话对象的宏观思维水平,从而判断该人是否具备全盘考虑问题的能力。
越聊,公孙鞅越吃惊,这个公孙衍太了不得了,简直是神人,他对诸侯国的情况熟悉的很。公孙衍评点各个诸侯国长处、短处,如数家珍,分析非常到位。
例如,公孙衍认为,魏国、楚国的发展势头将会越来越弱,齐国、秦国将越来越强,韩国、赵国变化可能性较小,鲁国、宋国要么亡于齐,要么亡于楚。
公孙衍的评点语言精练,干脆、直接,一点也不拖泥带水。
公孙衍还认为,任何一国,强大也好,弱小也好,如果注意搞好同别国的外交,都不至于灭亡。一些国家之所以灭亡,并不是因为弱小,而是因为没有盟友。
他以韩赵魏三家灭智氏的事例进行了说明。
晋文公死后,晋国的政权一步一步落到大臣手中,国君成了挂名领导,有其名而无其实。
最初,是六家大臣掌权。六家是:范氏、中行氏、智氏、韩氏、赵氏、魏氏。后来,智氏、韩氏、赵氏、魏氏四家联合起来,消灭了范氏和中行氏,把他们的地平分了。
晋出公很生气。他说,范氏和中行氏完蛋了,他们的地应当收归国有,归我。你们太不像话了,竟然私分。你们还把我这个领导放在眼里吗?不行,得让你们知道,我是你们的国君。
晋出公请求齐、鲁两国出兵干涉。
四家大怒,我们让你做个挂名领导你还不满足,找死啊。不等齐、鲁两国兵马赶到,四家大臣就先动手为强,出兵攻打晋出公。晋国的兵权早都被瓜分了,晋出公手中哪里有兵!不得已,晋出公跑路了。还没有跑到齐国,他就死了。
死了死了拉倒,再找个人当国君;智氏大首领智瑶出面立了晋懿公。从此,智瑶就成为了晋国的老大。
据历史记载,智瑶这个人有很多优点,像擅长射箭、工于著文,精通技艺,能言善辩,还刚毅勇敢。但是,唯一的缺点就是傲气冲天,对谁都不服。当他老爹智宣子选择接班人时,智果就劝说不要立智瑶,如果立了智瑶,智氏肯定被灭。智宣子不听,还是立了智瑶。
智瑶真的很傲气,有一次,他和韩康子、魏桓子在蓝台喝酒。喝着喝着,智瑶开始骂韩康子,然后他又叫韩康子的谋士段规给他穿鞋。智瑶手下有个叫智国的人听说后,劝智瑶加强防备,以应对韩氏进攻。
智瑶说,韩氏准备进攻我,他有那个胆吗?
智国说,你在宴席之上侮辱人家的大领导和二领导,人家能咽下这口气?人家肯定找机会打我们。
智瑶大笑,就他们主仆那熊样,给他们个胆他们也不敢。只有我找别人的麻烦,从来没有听说过别人找我的麻烦的。
智国继续劝,蚂蚁、苍蝇都能找麻烦,何况人呢,还是防备些好。
智瑶很坚决,两个字:不听。
过了一段时间,这哥们看到韩国没什么动静,就更猖狂,他派人向韩康子要地。
韩康子不打算给。这地和珠宝、玉石不同,岂能随随便便送人?段规劝他,智瑶贪财而又刚愎自用,如果我们不给,他肯定攻打我们,我们现在没有实力,打不过他,不如给他地。智瑶得地之后,肯定高兴,就会向别人要地,如果别人不给地,战争就会爆发了。因此,我们不如给他地,然后静观时变。
韩康子听从建议,给了智瑶一个有一万人口的城市。
不费一枪一卒,轻轻松松弄到韩国一个万家之邑,智瑶非常高兴。接着,他又向魏桓子要地。
初开始,魏桓子也不愿意给地,他说,无缘无故,我为啥给你地?不给。
魏桓子手下有个大臣,叫任章。任章劝魏桓子,智瑶无缘无故要地,要了这家要那家,诸大夫都很恐惧,早晚会同智瑶干上一仗。现在我们何必挑起祸端呢,等着看就行了。
于是,魏桓子也给了智瑶一个万家之邑。
智瑶一不做,二不休,既然我一要,你们都给,那我就继续要。他把目光转向赵襄子,点明要蔡和皋狼这两个地方。
赵襄子和韩康子、魏桓子不同,对任何事情都不愿妥协。他曾经在继承老爹位置不久,就设下计谋,派人在用餐时候,拿盛菜的铜勺子打死代王,然后占领代地。
代王并非别人,是他姐姐的丈夫。
赵襄子这样的一个人,这样的一种性格,当然不理胡智瑶的无理要求。
智瑶大怒,我向韩氏、魏氏要地,他们都给了;向你赵氏要地,你不给,你欠揍吧。他二话不说,连夜发兵,攻打赵襄子。
赵襄子抵不住,逃往晋阳。
智瑶率韩氏、魏氏追到晋阳,把晋阳围了个水泄不通。
这一围就是一年多。
后来,智瑶使出了狠毒的一招:掘开汾河,水灌晋阳。
洪水汹涌而至,冲向晋阳,大水离城头不足六尺,夯土不牢的地方开始出现坍塌;城内,早已粮食严重短缺,人们面黄肌瘦,易子而食。这光景,不用解释,谁都看得出,晋阳肯定守不住。
赵襄子害怕了。他安排相国张孟谈连夜出城,前往韩康子、魏桓子处协商。
听了张孟谈的劝说后,韩康子、魏桓子答应反攻智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