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1-11-09 04:05:07
151、赵政归秦
从公元前258年正式确立太子身份开始,吕不韦与子楚便开始了漫长的等待,这段时间是两人的蛰伏期,同时也是从政的见习期,异人要学会做一名称职的君主,而吕不韦则要了解秦国的政治气候与行政运作方式,因此虽为等待,也并不是虚耗光阴。
子楚这个储君却与别的储君不同,在他的等待序列中由两个环节,正因为如此,在储君成为真君的过程中便多了一份不确定性。鉴于秦昭王与安国君都已经进入晚年,人们不禁会怀疑安国君能够继承到君位,,以此父子二人的身体状况看,这种可能不是没有。如果安国君先死,秦昭王会不会直接传位给孙辈子楚将成是一个疑问。吕不韦与子楚非常担心这一点。
事情的发展并没有出现吕不韦与子楚担心的结果,公元前251年,秦昭王驾崩,享年75岁,在位五十六年。秦昭王是秦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国君,但他对秦国的贡献却远没有他的在位时间那么显著。从即位开始,秦昭王便处于无权或少权的状态下,时间长达四十多年,直到范雎到来,才真正做回王者。
掌握大权之后,秦昭王却又表现出任人唯亲,因人成事的迹象,博采、参验、奖罚的君主之术在他身上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他只是将事务一股脑推给范雎,范雎表现出色,他跟着光荣,范雎处事不周,他跟着倒霉,而秦昭王做的最失策的一件事是在范雎的撺掇下赐死了白起。
秦昭王虽然存在着种种不足,但瑕不掩瑜,他仍能算得上是一位称职的国君,至少他有进取心,以国事为重,并且无太大的性格缺陷和智力缺陷。在秦国这架已经起势的战车上,即便是能力中等的君主,也能交出不错的答卷,更何况秦昭王在性格上要比齐湣王、楚怀王和赵孝成王成熟稳重得多。
秦昭王死后,安国君就王位,是秦孝文王。按照秦国礼制,国君去世,新君需守丧一年,当年不能正式即位,因此秦孝文王只代行国政,不称王。秦孝文王掌权后立即册封华阳夫人为王后,立子楚为太子。
子楚的政治前途一片光明,与此同时,邯郸城赵姬与赵政母子二人的命运也出现转机,说起来,这得感谢燕国。
从吕不韦与异人逃离邯郸的那一刻起,赵姬母子便过起了艰难的生活,上有官府的缉捕,下有百姓的敌视,赵姬靠着娘家的庇护在夹缝中辛苦讨生活,东躲西藏是家常便饭,惊吓与恐惧如影随形,与周围人明争暗斗自然也不可避免。当别的孩子在父母的呵护下健康成长时,赵政就已经不得不向生活这位残酷的大师学习生存之道和斗争之道。
李白称赞秦始皇“大略驾群、.明断自天启”。套用现代人才成长发育理论,大略与明断从来不是天启,只不过是在早期教育的结果,只因出现在早年,通常为人们所忽视,所以才产生从天而降的错觉。对赵政而言,斗争就是他的胎教、幼教和启蒙教育,明白这一点就不会对他日后的能谋善断感到惊异。
现代心理学还告诉我们,童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与日后的性格有很大关系,秦始皇日后所表现出来的人所共知的猜忌、孤傲、独裁、残暴等显著性格特征或许与它小时候的成长经历有关系。
尽管条件艰苦,但赵政仍然在一天天健康成长。按照秦昭王—安国君—子楚的即位路线排下来,他虽然是名正言顺的王位继承人,但将来能够继承王位,关键不在秦国,而在与赵国愿不愿意放人。秦国是赵国最大的敌人,敌人的关键人物在自己的国都,怎么可能放其回国呢?除非有意外发生。
意外真的发生了,这是绝对的意外,因为它根本不该发生。
赵国经过一番拼死抵抗,终于将秦军击溃,然而却被燕国盯上。在燕国看来,赵国不是保护自己免遭秦国刀兵的长城,而是可以落井下石,趁机捡便宜的对象。
燕王喜对赵国预谋已久,他派栗腹出使赵国,打探赵国虚实。栗腹回来后报告道:“赵国的壮年男子都在长平之战,邯郸之围中战死,赵国面临严重的兵荒,如果此时攻打赵国,必定能大获全胜”燕王喜又向昌国君乐闲问计。乐闲答道:“赵国连年作战,全民皆兵,人人能战,燕国不可妄动。”
燕王不以为然,说道:“那寡人以五倍的兵力攻赵,如何?”乐闲道:“仍无胜算。”燕王大怒,置乐闲的意见于不顾,在群臣的一片赞同声中起倾国之兵攻打赵国。五十万燕军兵分两路,浩浩荡荡杀向赵国。
我们来做个估算,以长平之战时的国力论,各国长期供养的军队数量上限分别是:秦国约六十万,赵国约45万、齐国与楚国在20-30万之间,韩国与魏国在10-20万之间,至于燕国,超不过30万。燕王喜起五十万大军攻赵,属于短期透支国力的行为,势必无法长久。
赵国在长平之战中丧失了全部军队,到燕国来攻时,已经过去了八年,赵国的军力得到了一定恢复,此时大约有15-20万人左右,除去部分守边和守城的军队,可用于野战的军队大约为10万,正是燕王喜所说的燕军地五分之一。
行军打仗之事仅看军队数量是远远不够的,燕王喜与乐闲的区别是外行与内行的区别。军队的素养,士兵的经验,将领的指挥水平高低,后勤的保障等虽然不如数字那么直观,但对战斗力的影响却不容小视。在这些方面,燕国都远比不上赵国。赵国连年作战,士民非常适应,而且赵军中还有廉颇这样经验丰富的老将。
战争很快就检验出了两国军队的成色。赵国面对燕国背信弃义,展开迅速反击。燕军不比秦军,对付秦军,赵军需要借助城池,对付燕军只需要迎头痛击即可。赵军也兵分两路,对燕军展开针锋相对的反攻。结果,赵军的素质大大出乎燕王喜的预料,两路燕军接连败北,一路被廉颇在部(今河北高邑东南)击破,统帅栗腹被杀,另一路在代(今河北蔚县东北)被乐乘击破,统帅卿秦被俘虏。廉颇率军乘胜追击,一路上势如破竹,最后包围了燕国的首都。
在与燕国作战之时,赵国担心秦国攻其后背,对秦国进行示好。其中一项内容就是将赵姬与邯郸送还给了秦国。
赵姬与赵政踏上了回秦之路,他们来到了秦国的国都咸阳,见到了久违的丈夫,陌生的父亲,赵政也随之改名为嬴政。命运在这对母子面前揭开了新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