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无忌听到风声后,心中十分恐慌。如果被太子建知悉内幕,横祸立生。事态的这样发展,是他此前没有考虑过的。为了应对眼前之急,他绝不会束手待毙,而是要主动出击。费无忌立即进宫去见楚平王。
费无忌对楚平王说:“大王,你知道为什么晋国能多年来久霸天下吗?”
说实话,现在的楚平王对这个话题不太感兴趣。但费无忌是他最宠信的大臣,楚平王也就不置可否,听他继续往下说。
“这是因为晋国比较靠近中原,便于掌控的缘故。我们楚国,位于中原之南,就有点鞭长莫及了。当年楚灵王之所以兼并更靠近中原的陈蔡两个国家,就是想以陈蔡为基地,争霸天下。现在,您复封了陈蔡二国,楚国又退守南方,这样怎么能经营天下呢?为什么不派太子去坐镇城父,以通北方,而大王您专事南方,这样就霸业可成了!”
有了孟赢,楚平王乐不思霸。况且太子是国之根本,从来是安居国都,随时应变,从不轻易外出的。加上楚平王一直对太子心怀愧疚,如果让其远赴城父,更是一种贬罚。楚平王觉得不能接受。
费无忌的真实目的就是要支开太子,以保自身平安。“谋图霸业”本来是作为这个真实目的的外包装的。费无忌看楚平王不置可否,知道“霸业”打动不了他,只好赤裸裸地端出来自己的杀手锏。
费无忌凑到楚平王耳边,说了一句:“孟赢之事,久则事泄。若远屏太子,岂不两得其利?”
一般以为,人的行为是由内在的态度决定的。但是,行为也是会反过来改变态度的。
当某个人做出了某一个外在理由不够充分的行为后,这个行为可能带来的外部的负面评价会让他内心出现不协调。为了调和内心的不适,这个人要么公开为自己的不妥行为道歉,要么在潜意识中寻找内部动机来改变自己的态度加以对冲。这样,当内心的态度不再认为这样的行为是外部理由不足之后,内心也就平复如初了。这就是外部行为对内在态度的影响。
楚平王最初的态度当然也认为自己私纳孟赢是不符合人伦的。但现在他已经骑虎难下,不可能公开此事并公开道歉。他就只能从内心寻找动机来消除自己的不良感觉了。因此,他的潜意识中渐渐地不再将私纳孟赢视为不伦之举。否则,他不可能同意将太子远逐城父这个足可令他愧上加愧的提议。
就这样,费无忌的这个建议再一次发挥了“神奇”的效力。
楚平王当即决定,命太子去坐镇城父,同时任命奋扬为城父司马,掌管兵马。在任命奋扬之事,楚平王内心还隐隐残存着一丝先前的愧疚之情,所以,他对奋扬说:“事太子如事寡人也!”这一句淡淡的话,在以后却救了好几个人的性命。
楚平王的这个决定,进一步加大了父子间的空间距离,也将进一步疏远父子间的情感距离。
这个决定影响到的不仅仅是太子建一人。身为太子太师的伍奢终于坐不住了,他决定要向楚平王进谏,以挽回太子建的不利形势。
小人如费无忌之辈,只要感到有一丝不爽就会立即起而行动。而君子如伍奢之树,却是“墨守陈规,安于现状”直到忍无可忍才会起而奋争。但这个时候,事态往往已经木已成舟,万难悬崖勒马了。
而且,君子行事,往往注重形式上的光明正大,这更给小人留下了可乘之机。伍奢的意图被费无忌提前获悉,费无忌不等伍奢进谏,就抢先一步去见楚平王。
楚平王的态度已经被先前的行为改变了。他为了维护自己的形象,只能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费无忌只要稍加提示,楚平王就知道自己决不能让伍奢的进谏成为现实。楚平王当即下令,派伍奢立即前往城父,辅助太子。这道命令,倒是合情合理的。太子太师当然是要跟在太子身边的。
从太子被远贬城父,到伍奢也奉命前往。这其间绝非一日。而伍奢的进谏竟然没能顺利完成,可见其行事之效率是何等之低下了。费无忌之所以能够肆无忌惮地兴风作浪,与此也大有干系。
距离产生的绝不仅仅是美。当太子建远离郢都后,楚平王内心的态度彻底改变。他不再有所顾忌,立即宣布立秦女孟赢为夫人。而太子建的生母蔡姬则“母以子贱”,也被贬到陨地居住。
至此,楚平王偷换子媳的丑事大白于天下。而此事之所以能够大白于天下,是因为楚平王已经不以此为丑。
太子建终于明白了真相。一个父亲,怎么可以做出这样的行径呢?一个国君,怎么可以做出这样的行径呢?但是这个可怜的孩子除了逆来顺受,又能做什么呢?这一事件,给生性正直的太子建的内心蒙上了一层浓重的阴影。
太子急忙找来已经成为太子妃的齐女询问究竟。齐女当然不愿这个惊天秘密曝光。但既然已经曝光,她除了垂泪不语,也确实说不出个子丑寅卯来。毕竟,她只是“不作为”而已,而楚平王与费无忌到底是如何“作为”的,她一无所知。
太子建当然知道齐女只是这个惊天阴谋中的一个小棋子。他虽然愤怒齐女一直没有对他坦白,但他也不敢对齐女施加任何惩处措施。因为任何一项惩处,都会被视为对父亲的不满,对父子的抗逆。太子建第一次感到了父亲的可怕。他不知道父亲到底在想什么,到底会做什么。但他知道,如果自己想保住太子之位,他就必须将这一件事永远地埋藏在心底,再也不提一个字。
日期:2010-11-22 14:06:41
鞭楚006(心理吴越三部曲之一)
时光从来不会为正义或邪恶停下脚步,它只以自己的节奏不断向前,任世间悲欢离合,沉浮起落。
荏苒间,一年过去了。孟赢为楚平王生下了一个儿子。楚平王老来得子,对这个孩子视若珍宝,因此取名为“珍”。
这一年多的时间,楚平王深深迷恋于孟赢的美色,仿佛重新焕发了青春,每天的日子都过得激情四溢。但孟赢虽受宠爱,但始终没有畅怀。令她心生不豫的正是楚平王的年龄。
其实,就算是现代,老夫少妻也是并非罕见的婚配现象,更何况在春秋的时代,楚平王贵为一国之君,老牛何妨吃吃嫩草?
那么,孟赢为什么心怀遗憾呢?这还要从女性长期择偶的偏好说起。
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生物中的雌性(包括人类中的女性)逐渐形成了这一性别的择偶偏好。
居住在以色列内盖夫的伯劳鸟,每当繁殖季节到来前,雄性的伯劳鸟就开始囤积诸如蜗牛之类的食物以及羽毛、布条之类的物品,数量从90到120件不等。它们将这些物品悬挂在自己领地内的荆棘或其他突出物上。雌鸟则环顾所有候选雄鸟的领地,然后选择拥有最多物资的雄鸟配对。一无所有的雄鸟只能落得孤身只影的下场。
这个案例生动地说明了雄性拥有的物质资源的多寡之于能否被雌性选中的重要性。而这一择偶偏好也同样适用于人类。
除此之外,女性择偶还包括对高社会地位的偏好以及年长男性的偏好。显而易见的是,拥有较高社会地位的男性已经较为年长的男性更可能拥有较多的经济资源。
由此看来,楚平王非常吻合上述女性择偶的三个主要偏好。孟赢实在是不应该心生抱怨的了。但问题在于,上述三个偏好代表着一种普遍的规律。而具体到某一个体,还是会存在着个体差异。
女性之所以要选择物质资源丰富、社会地位较高、年长的男性,是为了确保自己能够更好地生存。但像孟赢这样出生在钟鸣鼎食之家的贵族女子,一般而言,生存对她们来说从来就不是问题。所以,孟赢更可能出于本性的需求而选择与自己年纪相当的青年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