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伍奢之信的最后四个字“书到速速”也迅即映入了伍子胥的眼帘。父亲的催促令人生疑。以父亲一贯的淡定,即便是面对天大的喜事,他是不会流露出急若星火的心态的。而信中已经写得很明白了,如果儿子们迟到了,就会获罪。那么,这所谓的封赐就更为可疑类。如果楚平王真心实意要痛改前非,为什么连这一点耐心都没有呢?
这样一想,伍子胥就发觉了鄢将师的险恶用心。所以,鄢将师的害人之心,最终反而成了救人之举。实际上,他和楚平王一开始就做错了。如果他们只是说赦免伍奢之罪,传令二子来见,根本不提什么封赐,伍尚伍员出于父子亲情,一定会像飞蛾扑火般直奔郢都而去的。但是,在“透明度错觉”和“过度合理化效应”的作用下,他们露出了可疑的马脚。
伍尚见兄弟说得坚决,不由将信将疑,说:“兄弟,你这可能是自己臆测的吧。父亲一生从不说谎,现在有父亲的亲笔信为证,如果万一是真的,我们可就要承担不孝的罪名了。”
子对父的“孝”和臣对君的“忠”一样,都是当时社会最为基本的行为规范,极具权威的效力。伍尚绝不敢轻易加以违背。
伍子胥智力过人,他久居君子之家,自然比较了解父兄的思维定势。他知道,如果不拿出个好办法,是很难说服兄长不去自投罗网的。
那么,伍子胥会采用什么样的办法来对抗“孝道”这个威力巨大的社会规范呢?这兄弟俩到底谁能说服谁呢?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Edge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