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1-06-01 09:37:15
4.81
郭崇韬一向能说,但在刚才的会议之上,他出人意料的保持了沉默。有时说话是没有原因的,但不说,肯定有原因。
原因之一:在会上发言是个技术活,在没搞清楚领导意图之前,最好不要随便表达观点。
而另一个原因是郭崇韬有点怵马绍宏同志。因为前段时间,郭崇韬利用手中的职权阴了马公公(这个以后再说),内心实在有些抱歉,就不好意思抢马公公的风头,更何况听马公公开了一个头后,他更加决定让对方把话说完。
说吧,不说领导怎么测定你的智力水平。
于是,郭崇韬扮演了一个合格的聆听者,认真听完了马公公的演讲。他知道,自己一定有说话的时机。
现在,他坐在了李存勖的面前,这里不再是大会堂,只有两个人。这符合会议的一个重要原则,越重要的会议参与的人越少。比如中国最重要的会议一般只有九个人参加。
李存勖问:为什么众人都胆怯了?
郭崇韬终于拿出了自己的观点,具体说什么就不在这里重复了,因为跟康延孝的如出一辙,甩开梁军主力,奇袭汴州。
这倒不是郭崇韬跟康延孝心有灵犀,毕竟像诸葛亮与周喻那样摊开手掌,共写一个火字的激情只出现在演义当中。
之所以方案雷用,是因为郭崇韬实在太聪明,在李存勖见康延孝之前,提前见了见这位梁朝来客,提前了解了情况,预习了功课。
从这一点看,郭崇韬同志超越马绍宏实在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当然,郭崇韬也没有抢康延孝的功劳,在最后,他注明,这个方案的原创来自康延孝,而对于这个计划,我看行。
李存勖也觉得行,而且他比郭崇韬更坚决。在刚才离开会场时,他气呼呼的说了一句话:“照你们的办法,只怕我死无葬身之地。”
决战,李存勖已经等了很多年,准确的说,他从去年底就真正意识到自己的团队已经拖不起。
李存勖的断
我们知道打仗就是拼经济,而李存勖自从占据魏州以后,就将这里当作大本营,除了这里离朱友贞近,串门容易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这里是产粮大区。如果大家记性好,应该记得前辈朱温跟魏州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就是魏州乱兵杀了他派到这里的粮食采购员,夺了购粮款。
可这些年,李存勖发现魏州经常拖欠各种税赋。家里没粮,心里发慌。于是,在去年年底,他找来了魏州的司录参军赵季良了解一下税收情况。之所以找这位兄弟,是因为当年进魏州时,李存勖曾与此人有过一段接触,那时,赵季良的谈吐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是,李存勖就将他留下来接着干革命。
但现在看起来,李存勖同志并不太了解政府机构的分工,赵季良是司录参军,不属于税务部门,不管征粮的事情。严格起来说,他算是检察院的人员,平时主要干一件事:举弹善恶。也就是监督社会风气,检举官员贪腐等等。
李存勖不找别人问,偏找他,只能说一声自求多福吧。
听到李存勖问税款拖欠问题时,赵季良反问一句。
殿下什么时候平定黄河以南啊?
日期:2011-06-01 14:09:09
4.82
李存勖相当生气,身处万恶的封建社会,他从小的教育里并没有问责制这种观念。
我问你要点钱,你就敢跟我要河南,反了你。
于是,他大声斥道:“你是管收税的,我没有追究你拖欠税款的罪,你倒干涉我的军务!”
赵季良毫不理会,继续说道:殿下要是不爱惜百姓,一旦百姓离心,不要说河南了,只怕河北都保不住!
猛,果然猛,司录参军是七品官,李存勖同志虽然还没有正式当皇帝,但已经处在筹备阶段。七品官就敢指责准皇帝,这估计是不想好好活了。
李存勖却非常诚恳的接受了赵季良的质询,并表示一定自查自纠,改进错误,本着对天下负责的态度,尽快完成人民交给的光荣任务。
据史书记载,李存勖从此非常重视赵季良,但据我看来,有一个人比李存勖更明白赵季良的价值。当然,那还是后话。
事情到此结束,看起来这是一段佳话,小官员冒死进言,大领导从谏如流,但实际上这一次谈话并非这么简单。
比如最后一句,像是老调常谈的规劝语,经常在史书上看到这样的一段话,但如果把赵季良的第一句结合起来看就不同了。
第一句话的意思其实是,你老人家领着你的大军在魏州吃吃喝喝这么多年,天天喊消灭朱梁,可到底什么时候完工啊。
所以,我们也就知道为什么李存勖会气得火冒三丈,这简直在公然叫板他的军事能力。
紧接着第二句的意思其实是这样的:别看你屡战屡胜,但你拖得太久,百姓交军粮交得太辛苦,再这样搞下去,你就要被梁朝的经济实力拖垮。
听了这一句,李存勖才开始正视赵季良,这些年,他听多了部下的恭维之言,什么英勇无双,天下无敌。就连敌人也相当配合,见了他仿若江湖小混混看到了东方不败大侠,纷纷走为上策。
赵季良在一片凯歌声当中,能发现危机,及时警醒李存勖。这样的人是真正的人才。
所以,在第二年,李存勖搞完登基仪式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不惜冒险,让李嗣源孤军深入,袭取郓州,为决战做准备。
接下来的事情我们已经知道,赵季良暗示的情况越来越有变成现实的可能。因为王铁枪突袭德胜,让粮草储备损失惨重,据清点,剩下的也就够大军吃三个月。
郭崇韬又告诉他,根据秋收情况的调查,这一年租税情况相当不乐观。也就是说过完年,大家全得挨饿。
看似一路胜利的李存勖走到了悬崖边上,要么最后一博,奋起一跳,跳过断壁,要么照旧前进,直到掉入万丈深渊。
决战,是朱友贞的需要,更是李存勖的需要。
这些东西,马公公是绝不会看到的,所幸的是郭崇韬看到了。
日期:2011-06-01 17:30:21
4.83
有了郭崇韬的支持,李存勖信心百倍,大步走出营帐,重新召集众人。
朕意已决,渡黄河,直取大梁。
可关键时刻,又有人表示不同意。具体来说,是天上的星星们不同意,司天部门根据最新观测,得出一个结果,这一年不适合深入敌境,去了也白去。(深入必无功)
这个就麻烦了,因为没有普及唯物主义科学观,大家都是靠星星点灯照亮前进的方向,它们要说不行,那基本上就是不行。
但迷信的好处是比唯物主义科学观要灵活,不像定理那么死板。正所谓天生一张嘴,死的可以说成活的,活的也可以说成死的,江湖术士就靠这一招吃遍天下。
在听到司天监的报告后,郭崇韬请出了更大的神:天命。
帝王应运,必有天命。现在我们已经已经成算在握,这些老生常谈的东西,有什么可信的。
天命与星星的PK,星星完败。
后唐同光元年(923),十月一日,朝城驿站,离亭。
李存勖选择十月初一做为突袭的开始,因为据情报,朱友贞将反攻日期就定在了十月。
十月,金黄的稻谷刚被收进谷仓,十月,清凉的风已经来临,对于朱友贞和李存勖来说,这一月是两位十五年争斗最后的总结。
无论梁胜晋胜,就此结束这场跨世纪的争霸,让活着的将士解甲归田,让十月的落叶掩埋死去的身躯,让十月的风不再吹起血染的军旗。
在出征之前,李存勖要送别他的妻儿。
相送,是因为畏惧分离,分离,是为了相聚。
而分离的时候如果不喝酒,就鼓不起再见的勇气。
李存勖喝了酒。
望着低声哭泣的妻儿,李存勖已然微醉,他说:回去吧,如果我没有回来,你们就聚在魏宫点一把火。
说完,李存勖毅然转身,我们熟悉这位李亚子的身影,当日潞州夹寨,他一袭白衣穿过浓雾,当日柏乡高岗,他纵马奔驰,当日魏州城外,他汗如雨下,当日胡柳坡上,夜色隐没了他的身影。
无数次拍板定夺,无数次孤军深入,无数次身冒矢石。但必须得说,此时,是其一生当中最辉煌的时刻。
李存勖不是一个完美的人,他有时勇敢得过于鲁莽,任性得以至幼稚,善良的过于懦弱。但他终是一位优秀的统帅。
因为他拥有统帅才具有的气质:决断。
毕百战之胜利,质半壁之江山,酬两世之恩仇于一役,是为决断。
此军南去,事之成败,在此一战。胜则为王,败则为寇。李存勖对他的将士如是说。
毛泽东翻史书至此页,感概万分,批注:已成摧枯之势,犹献退兵之谋,世局往往有如此者。此时审机独断,往往成功。
一九四九年的四月一日,在北平曾经举行过一次国共合作会谈,李宗仁先生还希望解放军放弃渡江,大家划江而治。据我估计,李宗仁要么没看过这段历史,要么就是看过就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