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0-09-03 20:48:17
乾隆去了山西风流快活,留在北京城中的弘晳果然更加活跃了。他办的大字报,基本上是三天出一期,臭完了雍正和乾隆,便开始在报纸上阐述他“虚君共和”的治国理念,号召大家制定宪法,组建议会,限制君权。此理论一抛出,其轰动效应远远超过了前面的桃色新闻,最受启发的,当数众多的宗室子弟。
满清入关之初,清朝的政治体制并不是“君主集权”制,而是使用努尔哈赤创立的“八王议政”制度,皇帝并不能一个人说了算。简单说,就是满洲八旗各出一个代表,组成八人议会,这个议会拥有否决权,可以否决皇帝的指令,甚至否决皇帝指定的皇位继承人。同样,皇帝也拥有否决权,也可以否决议会做出的决定。这样,双方互相钳制,凡事都要商量着来。
但到了顺治初年,“八王议政”就议不下去了,毕竟皇帝手握兵权,他不想再让你议政,只需令一群刀斧手把议会一围,大刀片架在议员的脖子上,让议员们自己选是要脑袋还是要议政权?就这么着,“八王议政”制度被废除,清朝确立了“君主集权”的政治模式。当时顺治也没做的太绝,八位议员放弃权力后,得以保留了世袭的“议政王”封爵,以及高额的俸禄,此即后世俗称的“铁帽子王”。
至乾隆时代,当年八位铁帽子王的后裔生息繁衍,少说也有几千人了,再加上康熙一朝夺嫡失败的那些阿哥们的后代,比如弘晳这样的,凑一块就形成了一股势力庞大、错综复杂的宗室力量。这些人手里虽然没有权,却是身份高贵,而且手里都有俩钱。弘晳的“虚君共和”论一经抛出,立即得到了这些人的响应,特别是一些二十来岁的年轻人,头脑一热,便又做起了“与君分权”的美梦。但是,这些人想归想,真正去实施的暂时还没有。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