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體

正文 第6节

热门小说推荐

在一个生产周期内,第一部类的最终产出被本部类及第Ⅱ部类消耗掉,生产资料的需求总额等于两个部门的生产资料的合计,也就是说第一部类的最终产出全部用于本部类及第二部的生产消费,即W1=C1+C2。第二,工人与企业主的收入都全部用于生活消费,并没有剩余及储蓄等,因此,W2=V1+m1+V2+m2。两个等式如下:

C1+C2=C1+V1+m1

V1+m1+V2+m2=C2+V2+m2

消掉第一方程式两边的C1,和第二方程式两边的V2+m2,就会看到,二者都简化为下列简单的方程式:

C2=V1+M1

也就是说,因为两个部类承担着不同的经济职能,两个部类必须进行商品的交换,即Ⅰ(V+M)和ⅡC的交换,与 V1+M1=C2的等式相对照。

为了便于说明,假设C2=V1+M1=n,具体的交换方式是这样的,第一部类的国民收入V1+M1购买第二部类的价值为n的最终产品,第二部类用从第一部类获得的收入去购买第一部类价值为n的生产资料作为C2,作为本部类的不变资本。当然,这种交换并不是总是要第一部类先购买,也可能是第二部类先购买。(但有一条规律,哪个部类先出的钱,钱最终又流回了哪个部类,当然是流回了不同的个体。有兴趣的可以自行推导。)

C2=V1+M1,这可以说是简单再生产的基本条件。它扼要地表明,在消费资料部类即第二部类中用掉的生产资料的价值,应当相当于第一部类国民所消费的物品的价值。如果这个条件得到满足,生产规模就会年复一年保持不变。这个方程式表达了:为了社会总资本在相同的规模上再生产必须得到满足的一个条件。

我们看到,当年生产的新价值即当年的国民收入,被人们在当年就完全消费掉,这样的生产叫作简单再生产,也就是生产规模保持不变的再生产。在这种情况下社会生产的新产品仅够补偿已消耗掉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我们举个例子:

Ⅰ 4000c+1000v+1000m=6000

Ⅱ 2000c+500v+500m=3000

总价值=9000,

其中2000c2=1000v1+1000m1

(2)扩大再生产

只要生产资料部类的产量大于用掉的生产资料总量,就有了扩大再生产的物质基础,即:

C1+V1+M1>C1+C2(当期生产的生产资料没有完全进入生产消费,有剩余。)

可以得到V1+M1>C2,这是扩大再生产必须要满足的条件。资本有追求利润的本性,有不断扩大再生产的内在驱动力,只要社会再生产拥有这样一个物质条件,社会总资本就能脱离市场有效需求的问题增长,甚至演变为盲目地扩大再生产。

另外,盲目的扩大再生产,会受到某些条件的限制,对于这种限制,在本章后面的附录有具体分析,有兴趣的话可以研究。

日期:2010-08-22 13:11:54

2、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

两部类分析方法为我们分析宏观经济打开了一扇窗口,提供了重要的分析思路。琼.罗宾逊夫人认为马克思“扩大再生产图式,为研究储蓄和投资的问题,以及研究资本品的生产和消费品的需求之间的平衡,提供了一种极其简单而又不可缺少的研究方法。”两部类分析法把庞大的经济运行体系和纷繁芜杂的经济现象概括成仅仅两行字的公式中,它只能为我们描述经济运行的一个粗略的线条,只是一个经济分析的工具,其中的细节绝对不能面面俱到,所以在认识再生产公式时,要有统筹全局的眼光,如果过于求全责备,则反而误入歧途。

(1)简单再生产中的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总公式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一国经济增长到底该如何核算,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假定是1年)内新创造的价值就是

V1+M1+V2+M2------------------------------------------------- A

=(C2+V2+M2)+(V1+M1-C2)--------------------------------------B

=(C2+V2+M2)+{(C1+V1+M1)-(C1+C2)}----------C

这也就是所谓的国内生产总值。宏观经济学中的GDP,当今世界上许多国家都以GDP及其增长率的高低评判经济增长状况。GDP是SNA(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核心指标,是当期新创造财富(包括有形和无形)的价值总量。

我们这里,也用GDP来表示国内生产总值,但是,有些细节需要改进。下面将详细推导GDP的核算过程。

在两部类模型中,GDP可以用如下公式表示

①V1+M1+V2+M2-------------------------------------------------A

此公式是指年新增价值,等于两个部类的国民收入。包括工资、利润、利息、租金、赋税等。

附:你的收入从哪里来?

国民的收入是从国民创造的价值中来,在市场经济社会,是通过出卖商品获得货币的形式取得。市场上的标的就是商品,躲在商品背后的是,藉商品的出卖获得收入的人!在以企业为主体的市场经济社会,赋予商品价值的是生产者的劳动——这是商品的市场价格的基础,而出卖的商品的是企业主体,这种商品或者是劳务或者是物质,虽然生产者创造价值,但是凭借这个价值的出卖而获得收入的并不只有生产者,还有为生产者创造劳动条件的部门或者个人。其中包括货币资本的提供者、企业主或者股东、企业管理者、土地所有者、国家政府等。初次分配是由市场自发完成的,进行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主体正是市场的主体——掌握价值生产的企业或者个体。二次分配的主体是一次分配中获得收入的主体,三次分配、四次分配……依次类推。

总的规律是劳动创造价值,要素创造收入。

②(C2+V2+M2)+(V1+M1-C2)-------------------------------------B

此公式前半部分实是指当年消费资料产品的生产总值,后半部分是第一部类的国民收入未和第二部类不变资本相抵的部分,也就是所谓的第一部类的投资(包括第一部类的存货投资和扩大再生产的投资),在简单再生产中为零。

③(C2+V2+M2)+{(C1+V1+M1)-(C1+C2)}----------C

这是公式B的延伸,前半部分已经说明,后半部分是当年第一部类生产的商品的总价值中未被全社会年生产作为不变资本耗费掉的部分。

实际上,

(C)=W2+{W1-(C1+C2)}

=第二部类产值+{第一部类产值-社会生产资料消费总值}

(2)扩大再生产中的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

在简单再生产中,这种统计是一目了然的,在扩大再生产中,具体计算虽然显得比较复杂,但是本质相同,(这里是需要重点理解的地方是GDP计算的核心之所在。)下面,我们举一个扩大再生产的例子来看一下整个过程:

第一年起始状态是这样的

Ⅰ、4000C1+1000V1+1000M1=6000

Ⅱ、1500C2+750V2+750M2=3000

假定,第I部类的剩余价值的一半即500M2被积累。因此,首先,1000v1+500m1或1500I(v+m)要由1500C2补偿;这样,第I部类留下的是4000C1+500M1,后者要用于积累。(1000V1+500V1)由1500V2来补偿。

我们假定,500M1中有400要转化为不变资本,100要转化为可变资本。这样,第I部类是:

4400C1+1000V1+100M1(最后一项要转化为100v)。

最近更新小说

最重要的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