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體

正文 第51节

热门小说推荐

日期:2010-09-17 11:11:08

80年代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初期阶段,基本由邓公操刀施术,这一时期至今都留给人们很多美好的记忆。邓公的主要着眼点在于发展生产、提高百姓收入和增强国力,从过程上看大体分为三个连贯的步骤。

最初的变革是农业搞包产到户来解放生产力,城市工业生产实行物质刺激(奖金)提高工人的收入,完成“利改税”的税政改革,同时恢复中国社会的商品经济形态(在之前的年代由于意识形态和“计划经济”的僵化模式,中国社会连商品社会的特征都在衰退,更谈不上什么市场经济。)这些变革是最基本的,但是作用却极其显著。沉闷滞涩多年的中国经济在服用了这几剂简单的药丸后,迅速展现出巨大的活力。

第二个步骤首先是经济去行政化,官方的说法叫“党政分家、政企分家”;邓在意识到中国一缺技术、二缺资金的窘迫现实下,推行以广泛引进和开放重点特区为标志的开放和引资政策来弥补中国经济的最大短板。

第三阶段是初步市场经济化,提高和完善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的管理水平,鼓励乡镇企业发展,积极招商引资、大力寻求外部的助力。

日期:2010-09-17 11:13:52

有意思的是,政府加大货币投入量的工作引起了明显的通货膨胀效应,但是我们需要客观辨证来看八十年代的通胀。

第一次通胀(八十年代中期)实际是有益的。这次通胀的背景是国民收入普遍增长(利改税让企业有更多的积累,加工资发奖金让城市居民实际收入大增,农民也因为承包增产和放开非粮食作物的生产而摆脱了从前的赤贫),生产不足及物资短缺;效果是刺激了生产和企业的积累。由于随即国民收入的再度上涨,因通胀造成的百姓储蓄贬值被发展抵消对冲了。

第二次因价格闯关(目标在于消除计划体系和市场体系的价格双轨制,实现价格一元化)引起的通胀(87-88年)则是失败的。双轨制固然烟消云散了,但物价的飚扬超越了收入的增长,相当部分的国民储蓄被逼消费(抢购各种生活物资)和缩水,企业的经营成本也大幅上扬而抑制生产。加上早期的原始腐败(官倒现象)和国民经济定价体系扭曲(有个经典说法“造原子丨弹丨的比不上卖茶叶蛋的,拿手术刀的比不上剃头刀”),国民不满情绪蔓延,次年爆发政治风波。

日期:2010-09-17 11:49:36

回顾邓公的作为和评价其历史影响,我们必须要注意到几个核心问题。

1、邓公的“猫论”怎么看待?

“不管是白猫还是黑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这句话的初衷和本意是针对党内传统派力量的质疑,***主张放弃意识形态桎梏,强调增强人民收入、提高百姓生活水平和国家经济实力,只要是对生产发展有利的,哪怕是资本主义的经验也要学习和实施。

年轻一代可能不太了解当年党内传统派的观念。为了强调路线斗争和纲领正确,在最偏激的时代甚至提出过“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的口号,其相对稳健的经济纲领也是“抓革命促生产”,过于执迷于意识形态纯正。

至于后来很多人动辄以“猫论”作为真改革和伪改革的护身符,显然是夸大和曲解了邓公的本意。一般而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真理或定律都有严格的“边界条件”,也就是成立的前提;但是可悲的是科学素养普遍低下的中国人常常无视这个简单常识(有些人甚至从来不知道这个常识,脑子里缺乏基本的逻辑概念),从而让“越界”的猫论成为很多荒谬事情的替罪羊。

2、“摸石头过河”同样强调的是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缺乏同类社会主义国家的前行经验,但是此处确实反映出了邓公思想哲学和认识的局限性。“摸石头”严格来说是“试验论”而不是“实验论和实践论”哲学,夸大了经验而忽略了理性。

3、“造不如买”和“摸石头”类似,是邓公对经济发展认识能力有限的产物。对比当年中国技术与成本和国际水平的巨大差异,单纯从直接经济角度出发邓的认识成立,但是他看来没有意识到更深层次的问题。“讲消费、讲效用”无疑某些外国商品特别是资本装备比中国产品性价比优越很多,时间上也时不我待;但是从发展生产的角度考虑此说立刻漏洞百出,一则通常可买来直接效用但买不来形成效用的一切,二则技术是讲积累的、在摸索和研发的过程中整个民族将积累很多对未来发展极其有益和重要的经验。同样邓公尽管认识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然而在重视教育,培植民族经济内生力上的作为非常有限。

日期:2010-09-17 12:21:21

邓公的政治观点也是相对保守的。他认识到经济去行政化的重要性,但忽略了社会生活泛党化的危害。当然,八十年代的问题远没有后来那么混乱和严重,国民淳朴而意气风发,社会活跃而自由愈广,人心、党心的主流都是积极的,脱离历史背景去要求他高瞻远瞩地大刀阔斧改革中国政治,这样的想法是不够客观的。在一件大事件的处理上,邓公的做法则相当令人抱憾。

综合评判邓氏主导的改革开放,成绩大于失误,方向感把握超越细节处理。前期党内思想路线认识的差异让他无法系统性地部署改革开放,后期的理论研究也没有能够跟上实践的步伐。观邓公生平,务实和灵活是他的特点,多种迹象还表明老人家思想活跃且兴趣广泛,但是他看来是善于动脑而非长于学习的人,属于“不求甚解”的典型的感性人群。其实我们本没有必要苛求政治家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关键的问题在于中国的思想界、经济界缺乏足够的厚度和深度支持邓公和党的改革事业,今天情况依然如此。中国自古盛产文人而缺乏真正的知识分子,49年建国后的教育体系也不利于唤起全民的科学意识,体制和环境导致国人普遍科技素养远远低于发达国家。落后薄弱的基础,浮躁而趋利的心态,功利主义至上的社会环境,多种因素作用下中国思想界、科技界百年来罕有突破性的原创进展,即使是学习别人的东西对老一代中国人恐怕也是力不从心、难窥堂奥。看待邓公的改革开放事业,我们不能脱离了这个国情实际。

日期:2010-09-17 13:04:11

进入九十年代,中国在遭遇了最初的制裁并经济低迷短暂一段时间后,世界都将目光倾注到这个古老而新生的国度,国际产业资本逐渐掀起了进军中国淘金的浪潮。至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被接纳为世贸组织成员国,这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二阶段。从九十年代开始,外资特别是跨国实业资本逐渐成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势力,同时中国内部的生产和分配体系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为什么是中国而不是印度、巴西或印尼?为什么是东亚而不是其他地区?这是我们需要关注的第一个重大问题。

港资和台资选择中国,血缘关系和恋祖爱国情节自然是与其他投资者的重大区别,其它因素则可以通过考察非华资境外资本的情况来一并囊括。

1、庞大的人口和潜在消费市场首当其冲。经济学基本原理告诉我们,生产布局的主要原则是要靠近原材料供应地和消费市场。中国同时还是当时最大的经济欠开发处丨女丨地。

2、比价效应是境外资本来华跨国套利,发展事业的主要诱因。

3、中国拥有现成的庞大产业工人队伍,工业门类健全,基础设施良好,基本工业原材料充沛,外资进入后可以凭借这些优良先决条件不用太长时间就形成生产力,实现效益。这是实业投资者确定选择方向时势必权衡的主要因素。

4、中国一向政局稳定,政府和人民都对客人表达了足够的诚意,减少了投资的不确定性。

5、东亚人传统吃苦耐劳,服从性强,中国人虽然科技素质偏低但文化素质普遍不差,可以理想地胜任简单技能劳动。

6、中国政府让渡国民利益,为外资提供了相当优惠的政策条件,行动上也积极配合客人们在华的安家落户。

最近更新小说

最重要的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