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源自于隋朝,其目的主要是为了打破魏晋以来,官员们只从上层贵族子弟中产生的陋习,给天下英雄们谋条出路。到了唐朝时期,科举制度已经很成熟了,分为秀才、明经、进士、俊士等五十余科,成为国家选拔官员的重要手段,即便是五代那种乱世,科举考试也不曾停止,五代总计五十三年,科举考试达到四十七次,几乎年年都考。不过当时走得是精品路线,考试虽多,录取却很少,以进士科为例,最多那年只有二十五人被录取,少的年份更是只有四人。赵匡胤开国后,延续的也是这种思路,招生数量非常有限,最多一年也仅录取进士31人。而赵光义第一次开考,就录取了以吕蒙正为首的进士109人,随后又在诸科中录取了204人,也赐进士及第。接着又命礼部阅览贡生名册,从累考十五次进士及诸科未被录取者中选出了184人,全部赐予进士出身。另外《九经》科中有7人因为年纪大,也被破格录取,这样这一次科举,录取人数就超过了500,堪称史无前例。不单如此,赵光义在考试结束后,还提前赐给这些人绿袍靴笏,并在开宝寺赐宴,赵光义还还当场作诗两首,赐给了这些门生,可谓宠遇空前。
赵光义这种做法,引起了以前经科举入朝的大量官员不满。因为此前科举录取官员有限,能跳过龙门的都属珍稀品种,可赵光义上来就把科举的介入门槛降到这么低,不免鱼龙混杂,更使此前科举出身官员们的身价大打折扣,宰相薛居正就公开上表反对称:“皇帝你想扩大招生规模,全面选拔人才,这个心情我们都能理解,可是这次科举录取的人员实在太多,而且一经录取马上授予要职,恐怕不太合适吧!”其实赵光义这么做的目的正是为了尽快培养出自己的势力,所以根本就不肯理会。而那些被录取的新生,不但受益于这次扩招制度,更由于是被赵光义亲自录取的,一下子成了天子门生,顿觉身价百倍,所以无不对赵光义感恩戴德,全力维护他的统治。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