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在会稽山留下很多诗作,比如“池边一坐即三日,忽见岩头碧树红。” “江鸥意到忽飞去,野老情深只自留。” 他一度想就这么神超形越,世外悠悠隔人间了。然而,就在他准备挥刀斩断一切俗念,了却尘缘,魂归自然的霎那,一个念头蓦地在脑海中闪现:“我能舍弃一切,但我终究无法舍弃奶奶和父亲。”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此念生于孩提。此念可去,是断灭种性矣。”
王阳明毕竟是读孔孟之书长大的,深知天伦不可违。而且,即使是在远离庙堂的山水之间,他的诗中依然有“夜拥苍崖卧丹洞,山中亦自有王公。”的句子,心中依然不忘“王公”。
这种矛盾的心态或许可以解释心学为什么被人看作是儒家和道家的结合,很多人把儒和道简单理解为入世和出世是不完全对的,儒家我后面还要讲,至于道家,开山鼻祖自然是老子了(不是我)。后世很多人曲解了老庄,动不动就跑到山里躲起来,以为自己很道家。
其实,老子的思想核心都集中在一句话里:无为而无不为。
原句是: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这里的损是指破除日常生活中形成的成见和观念,最后达到一种将万事万物都看成是变动的,相对的境界,不囿于任何偏见。
无为也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追求一种自然而然的心态。老子还说过一句很拽的话: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句话的中间都是废话,天和地肯定是顺应自然的,重点在人要法自然。叔本华认为人生的本质就是痛苦,因为每一人都长期处于欲求不满,目标不能实现的纠结中,这就需要时刻调整心态。老子肯定追求目标,但同时强调行动不要刻意,做作,心态要自然,学会主动放弃不可能改变的事物。心学中权变的智慧正来源于此。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