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的春天,似乎比以往年头来的更早了一些。久违的东南风带着泥土的芳香吹散了冰雪。黄泥坡改造的水田地,也不枉社员知青们的顶恶风、战严寒,后又经过几位从外小队请来的有经验的老农民的雕琢,随时可以放水了。而前文我们提到的泥鳅沟小水库,其实就是借助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将泥鳅沟——一条小河——筑坝截上;工程不大,却也像模像样。生产队长赵得福高兴的直拍大腿:高峡出平湖,高峡出平湖啦!
第一场春雨过后,社员知青们扛着锹镐上山了,任务是在小泥鳅沟的两坡和小堤坝下栽植刺槐树。这树的品种,不挑地,成活率几乎是百分之百,固土防洪;而且生长的也快,两年倒一次杈,割下来还能当烧柴——可以说是一举多得;山坡的上半部准备栽落叶松,所用的树苗都出自小队苗圃园。
男的挖坑,女的放树苗,自愿结合。“男女搭配,干活不累”——这是集体化以来积累的宝贵经验。赵队长高兴地说:“这地透轩(地软),跟发了的玉米面儿似的。”确实,一开始人们还一个一个地挖小坑,后来干脆就是把铁锹往地里一插,树苗顺着缝放进去,两脚一踩,就完了。行距、株距都按一锹把的长度,大致差不多就行。这是很轻松的活儿,没什么技术含量,又不用弯大腰流大汗,大家一边干着,一边唱起了革命歌曲。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