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體

正文 第78节

热门小说推荐

日期:2010-10-10 19:26:50

(接上)

《酒暖回忆思念瘦——唐宋词里的风流韵事》(第三部)

《春花秋月何时了——唐宋词里的风流韵事》

[卷三] 民族英雄岳飞和贤惠的李氏娘子

楚王好剑客,路人多伤疤

为了享乐,在北宋政和七年(公元1117),下令修建御花园。说起来,这建御花园的主意还是蔡京想出来讨好宋徽宗的。

比赵佶大35岁的蔡京,知道年轻的皇帝宋徽宗还不到20岁,心性还未定,就根据《易经》提出的“丰、亨、豫、大”的说法,诱惑皇上尽情享受“天下之丰”,说什么,人生几何,何必太辛苦,不如对酒当歌、尽情享乐。于是鼓动皇帝大兴土木,在京城修建万岁山,就是人为地造一座皇家园林,派人到南方搜集奇花异石。园中不仅要种名花异草,还要建造一座用太湖石堆砌的高大假山,派大臣朱勔常驻苏州,专门搜罗名树和太湖石,然后沿着大运河运到开封,这些太湖石,就叫“花石纲”。《水浒传》里的青面兽杨志为什么被逼上梁山?就是因为押运花石纲沉没了,因此怕杀头畏罪潜逃。

那些为宋徽宗搜罗到奇草、怪石的人,都得到了重用,那些把差使办砸了的,都被施一严厉的惩罚。蔡京等人还专门在苏州成立一个机构,叫“应奉局”,这个局的职责是专门为皇上搜集怪石或者花木。

这个朱勔带着手下一帮小人,仗着有上方宝剑,大肆扰民,敲诈勒索。看哪户人家不顺眼,就说这人家中有“花石纲”,皇上要用,二话不说,假借圣旨之名查封了这的家,好好的一家人立即倾家荡产,无处可归。现在的拆迁是为了开发小区、盖楼,那个时候也搞拆迁,不过,朱勔是借口太湖石要经过,沿途所有妨碍运石头的房屋全部拆了,光拆不迁,谁敢反抗以违抗圣旨论处。为了运这些太湖石,有时候甚至连开封急需的运江南粮食的船也给停了,结果造成京城的粮食短缺。

负责搜罗的官员,基本都是流氓,看到谁家有精致的家具或者怪石,就带人去收。不付任何成本,就是拿封条一贴,就得进贡给皇家,稍有不从,就是“大不敬”。再不从,就拆你的房子,抓人。派去的官员趁机捞钱,显威风,为了一块石头逼死人的事情经常发生。闹得民不聊生,内乱不断。老百姓被逼上梁山。造孽啊,皇帝是文人,喜欢欣赏奇石、花草,就命令官员把全国的奇石和花草统统搬到自家的花园里,想一个人看尽,不给他人欣赏。宋徽宗的所谓爱好,成了“楚王好剑客,路人多伤疤”。

国库越来越吃紧,老祖宗留下来的5000两库银被挥霍一空,官员腐败,赵佶又以变法为幌子,放手敛财供自己享乐,各种社会矛盾激化,赵佶怀着赌徒的心态,利用辽金的矛盾,挑起事端,想趁机沾便宜,座收渔人之利,就和金人签定了海上之盟——双方联合,灭掉辽国,即所谓联金灭辽。这不是背弃祖宗签定的百年友好条约澶渊之盟吗?没错。如果他能够联辽抗金,那么,北宋就不会亡,他也不必当俘虏了,毕竟,辽和宋有过百年的兄弟合作关系。

追究“靖康耻”发生的原因,当然宋朝的腐败太泛滥,但皇帝的荒唐和昏庸也是重要原因,至少在外交方面,赵佶实在是干了一件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蠢事。

(未完待续,西门杏庵)

日期:2010-10-12 23:47:38

(接上)

《酒暖回忆思念瘦——唐宋词里的风流韵事》(第三部)

《春花秋月何时了——唐宋词里的风流韵事》

被掳到金国,回首乡关归路难

金人攻下忭京城之后,连抢劫这样的事自己都不愿意动手,让宋朝官员代替这些强盗来搜刮。金银财宝自然全要,布匹绸缎,全部都要上交,连妇女儿童的饰物也不放过。为了确保搜刮干净,要求老百姓每5家成立一个联保,互相揭发,敢隐瞒者杀无赦。最后,骡马骆驼,都要,全城搜刮到7000多匹骡马。弄的官员上朝再也没有马车坐,没有马骑,只得步行。还提出要1500名少女,弄的满城恐惧,家家户户的少女不敢出门,纷纷自杀。整个东京城里一片狼藉,哭声连天。

这就是历史上所谓的“靖康耻”。所谓“靖康耻”,就是指靖康二年(1127)的那种奇耻大辱。繁华的忭京被北方的金兵攻陷,宋钦宗亲自到金兵大营投降。金兵虽然没杀他们,但是当场宣布废宋徽宗和宋钦宗父子为庶人,就是平民百姓了。

北宋王朝到此也就彻底算玩完了。宋徽宗赵佶永远成了金人的奴隶,并最终死在金国,千里中原被迫割让给了金国。钦宗皇帝赵桓也被带到了金国当了俘虏。

北宋朝的皇帝、亡国之君、宋徽宗赵佶,被金人跨国抓捕带到金国境内之后,写了一首词《眼儿媚》:

玉京曾忆昔繁华,万里帝王家。琼林玉殿,朝喧弦管,暮列笙琶。

花城人去今萧索,春梦绕胡沙。家山何处,忍听羌笛,吹彻梅花。

这首《眼儿媚》的大意是:回想起旧日忭京城的繁华,那个时候(没当俘虏的时候)大宋的万里河山都是我们赵家的。那里有皇家园林——琼林,也有用玉石精心镶嵌的金鸾殿。每天早晨都有专人奏起悠扬动听的弦管,晚上有专人吹笙弹琵琶。

如今多么凄凉,那如花的城市——开封,已经离开我了,想念故土的那种情结如春梦一般缠绕着这遥远的胡人的沙漠。家在哪里呢?我只能忍着悲哀含泪听着这凄凉的羌笛声,一遍遍地吹着《落梅花》的哀曲。

早知今日,何必当初,“一旦归为臣虏”,再来后悔,晚了。

“玉京曾忆昔繁华,万里帝王家。琼林玉殿,朝喧弦管,暮列笙琶。”这些描写说明了什么,说明赵佶非常怀念当皇帝时候的奢华,尤其是在万岁山里面采阴补阳的修炼。

宋徽宗被俘虏后还写了一首《燕山亭》词。已经有学者考证出,这是他被抓去当俘虏的几年后写的。也有人说,这是徽宗的绝命之作。

燕山亭·见杏花作

裁翦冰绡,轻叠数重,淡著燕脂匀注。新样靓妆,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愁苦。闲院落凄凉,几番春暮。

凭寄离恨重重,这双燕,何曾会人言语。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无据。和梦也、新来不做。

这首《燕山亭》的大意是:杏花的美丽,仿佛是用剪裁好的、冰片般超薄的丝织品制作而成,剪裁好了之后,轻叠数重,弄上好几层,然后再均匀地染上“燕脂”。这是说,真的杏花美丽得就像假的一样。这杏花的美丽,真像一个女子时髦的靓妆,她那种美艳都满了,要流出来了;她的芳香四面飘散,即使像蕊珠宫女那样的美女见了这杏花,也会羞愧难当。可是这么美丽的杏花,却那么容易凋零,更何况,还要经历多少无情风雨的摧残。这让我愁苦。在这个囚禁我的院子里,我和杏花,不知道经历了几番春暮。

很想委托这双燕子,把我的重重离恨寄给故国,可是,他们哪里懂人类的语言。从开封到这里,天遥地远,万水千山,这双燕子哪里能知道故宫在何处呢?教我怎么不思量?在梦里,我才有时候回到我的故国。可是,梦没有根据。最近,更是连这梦也不做了。

宋徽宗在这首词中,表面是咏杏花,其实是在哀叹自己的身世。曾经繁华,已不堪回首,如今成为阶下囚,来到这天遥地远的荒凉之地,“知他故宫何处”,令人唏嘘!

有人评论说,“和梦也、新来不做”,比南唐后主李煜的名句“梦中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写得更悲惨。这种说法,笔者不敢认同。我们可以拿李煜的《破阵子》来对比一下:“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风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销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有个官员叫谢克家,在宋徽宗、宋钦宗被掳到遥远的北方后,他侥幸逃脱,后来随宋高宗一起南渡,当上了南宋的参知政事。他日日思念想念当年开封故宫,想念北宋的繁华,在悲愤中写下一首词《忆君王》:

依依宫柳拂宫墙。楼殿无人春昼长。燕子归来依旧忙。忆君王。月破黄昏人断肠。

词的大意是,宫中长长的垂柳拂着皇宫寂寞的围墙,宫中楼殿空空荡荡,春天的昼如此漫长。燕子归来,依旧忙着筑巢,和过去一样。想念我的君王。明亮的月打破了黄昏的宁静,人愁得断了肠。

渡江的人忆君王,思念国家,不幸被被掳到遥远北方的那些人,又何尝不想家?!阳武(进河南原阳县)有的县令,名叫蒋兴祖,在金兵南侵时被围,蒋兴祖一马当先,率领大家奋勇抵抗,不幸全家除了女儿之外,全部战死。女儿刚成年,因有词流传下来,人称“蒋兴祖女”。蒋兴祖女被被掳到北方,走到半路,在驿站的墙壁上题了一首《减字木兰花》:

朝云横度,辘辘车声如水去。白草黄沙。月照孤村三两家。

飞鸿过也。百结愁肠无昼夜。渐近燕山。回首乡关归路难。

清晨的云一点点地随风飘过,在辘辘车声中,身不由己像水一般地流动着。此地景象,除了白草就是黄沙。月亮光照着孤村的三两户人家。

头上有鸿雁在向着南方的故乡飞,而我却要被押着往北方去,我的心中,国仇家恨,无论昼夜都愁肠百结,没个好时候。快到金国的首都——燕山了,回首再看故乡一眼,这辈子再想回家,恐怕不可能了。

(未完待续,西门杏庵)

最近更新小说

最重要的小事